賽道鋼炮:smart 精靈 #1 BRABUS

在上週,我剛剛在麗江完成了 smart 精靈(參數丨圖片) #1 的道路試駕,同時也對 smart 精靈 #1 普通版本的外觀、內飾、車機有過詳盡介紹。

在開頭我就不弔着大家胃口了,先拋出結論:與普通版本的 smart 精靈 #1 比起來 BRABUS 版本給予了足夠的差異化體驗,是 30 萬價位最有駕駛樂趣的車!

奶兇的氣質

在開始 smart 精靈 #1 BRABUS 版本的賽道試駕感受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 smart 精靈 #1 BRABUS 與普通版本的內外飾區別。

其實在麗江試駕普通版本的 smart 精靈 #1 BRABUS 之前,官方已經把內外飾正式對外公佈了。

整體而言,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外觀褪去了普通版本 smart 精靈 #1 的「粉嫩」、「憨態可掬」的感覺,給人更多的是一種「奶兇」的運動感覺。

在來到北京試駕時,我終於集齊了 smart 精靈 #1 BRABUS 版本的三個不同外飾顏色,我個人更加喜歡磨砂灰車身 + 紅頂的搭配。實際看起來黑車身 + 紅頂以及紅車身 + 黑頂的顏色搭配也都不錯。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前臉變化比較大。

前蓋多出的兩個進風槽非常惹眼,但實際上這裡是堵起來的,應該沒有實際的空氣動力學作用。

而 smart 精靈 #1 BRABUS 進氣格柵內壁也採用紅色噴塗,這操作比直接把進氣格柵噴成大紅色看起來要更加剋制,當然也會多費些成本。而進氣格柵的下脣邊,在紅色飾板的勾勒下,也比普通版本向外延伸得更多。

甚至 smart 精靈 #1 BRABUS 前包圍兩側的縱向導風槽,裡面的黑色擾流設計還延伸出來一些,就像是貓科動物外露的犬齒一般,在提醒你它與家貓不同,更加「野性」「危險」。

側面最顯現的設計是紅色的車頂設計,還有紅色的後視鏡。而細節其實是同前脣呼應的紅色下包圍線條。

這個線條延伸到尾部,整個後擾流也進行了重新設計。而紅線斷續地貫穿了整個車身一圈,甚至還在每一個線條上,都加上了「PERFORMANCE」的紅色銘牌標識。

紅黑的元素延伸到了車內,得到了非常好的量化,氛圍以黑色爲主,在細節處點綴紅色,視覺效果與外觀保持高統一。

內飾裡,BRABUS 的大 B 標誌非常醒目地刺繡在頭枕上。

整個車身所有的縫線也全部換成紅色。座椅使用了麂皮材質,打孔的座椅內也細心加了一層紅色的內襯。實際做上去,觸感比普通版本的 smart 精靈 #1 要略微硬一些,而麂皮的材質也增加了人與座椅之間的摩擦力。

方向盤也通過增加麂皮材質,獲得了更好的觸感和防滑性能。

在底部鐫刻着可以發光的 BRABUS 標識。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紅色,就像是 smart 要用車輛的內外飾去盡力包裹的性能。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紅色在整個車內外的「溢出」,顯得既剋制又野性。比如門把手、縫線、卡鉗這些細微的地方,都是二次細品時纔會發現的有有趣細節。

這讓我想到了被機甲囚禁的 EVA,那接下來我們就去賽道上將它釋放。

賽道鋼炮?

smart 精靈 #1 BRABUS 在賽道里給我感覺就是動力強勁的同時,又非常靈活。

我們試駕的場地是北京凱澤運動體驗中心,賽道不長有 1.6 公里,但每一圈都讓我感覺到這臺車的極限頗高。

首先是懸掛的支撐性,因爲它需要首先滿足日常的駕駛需求,就不能調得太硬。而在賽道里,我發現它基本可以支撐住我以很快的速度過彎,而且回彈後不會反覆彈跳。

反而是這條來自大陸的 EcoContact 6 235/45 R19 的輪胎,在我每次轉動方向進入彎道時,會率先響胎警告我已經到達他的極限了。

而事實上,雖然輪胎極限已到,但車本身遠沒有。我甚至在每個彎角用響胎的程度,去判斷我的轉向是否過度。

到這裡,我要引出最讓我感到歡樂的感受了,那就是幾乎每個彎角,我都可以感受到後軸在向外甩動,但車輛卻又完全可控。這種介乎要起飄的感覺,我產生了一種微妙的試探心理,讓我在下一個彎角又去試探甩尾的極限,輪胎嘯叫在賽道里此起彼伏沒有停歇。

伴隨着不停的小甩尾,我還感受到了克服推頭的樂趣!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推頭是發生在我過了彎心後的大力電門,你會發現這個 3.9 秒的小野獸,起速太快了。導致前輪抓地力稍有不足,會向賽道外緣劃出。通常的方法是踩下剎車降低車速,讓前輪重新獲得足夠的抓地力。但是你只要有信心,完全可以繼續深踩電門,強大的後軸動力會推動你重回正軌。

這種樂趣就是 smart 精靈 #1 BRABUS 駕駛樂趣的核心。但這種快感很快引發我的思考,那就是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 ESC(電子車身穩定控制系統)其實體現了 smart 的對 smart 精靈 #1 BRABUS 這款車極限的信心!

在賽道里不管是哪種模式,smart 精靈 #1 BRABUS 都允許你在很大程度上去嘗試甩尾、推頭的樂趣,就像我下意識的會在推頭時繼續加電把車輛推回賽道,甚至還會去找甩尾的極限。

因爲這臺車的四個輪子就像是被焊死了一樣,從沒有離開過地面,這就是 smart 的信心根源。

只有當你真的要失去對車輛的掌控時,ESC 纔會介入,在 smart 精靈 #1 BRABUS 上 ESC 的默認給到的極限已經很高了。

這裡延伸出一個思路,就是過於保守的 ESC 一方面會壓制車輛的操控樂趣,同時也是車輛極限性能不自信的表現,所以爲了安全,會盡早讓 ESC 介入與你搶奪車輛的控制權。

而哪怕閾值判斷在高的 ESC,它還是會在駕駛過程中介入,打斷高手的操作,顯得夠不盡興。比如教練在 BRABUS 模式 + ESC OFF 的情況下,依然覺得 ESC 介入會影響操作,因爲哪怕是在 ESC OFF 的情況下,還是保留了 50% 的控制力。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想法是,如何讓更多普通人獲得一些賽道樂趣,同時在緊要關頭保證安全,而這個想法非常合乎邏輯。

在場地試駕中,我自己在麋鹿測試裡最高開出了 75 km/h 的成績,尾部略微蹭到了錐桶。但這個成績對於一臺載着三人的 SUV 來說,我覺得非常不錯了。甚至專業的教練在這個賽道里,開出了 55 秒單圈的好成績。

smart 是怎麼做的

怎麼做,才能讓 smart 精靈 #1 BRABUS 在賽道里的表現達到這個水平?

所謂「一快遮三醜」,要突出賽道能力比較直白的就是懟動力。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動力非常兇猛,在後橋已經有 200 kW 電機功率的基礎上,前橋增加了一個 115 kW 的電機組成了四驅系統,這套系統可以讓 smart 精靈 #1 BRABUS 在 3.9 秒實現從靜止到破百的速度,確實狂暴。

另一個就是「四輪四角」的設計,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四個輪子之間的距離越遠,那麼他們組成的結構就越穩定。具體在車輛本身上,就是橫向要擁有更大的輪距(左右輪之間的距離),縱向要擁有更大的軸長比(軸距和車身長度的比值)。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前輪距是 1,585 mm,後輪距爲 1,590 mm。這個數字已經非常誇張了,對比 MINI JCW COUNTRYMAN 的前 1.565 mm 後 1,567 mm 輪距要好上不少。

仔細看你會發現,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前輪距比後輪距略窄 5 mm。這跟跑車的思路是一致的,因爲大部分跑車以中後驅爲主,所以更寬的後輪距可以讓車輛獲得更強的抓地力,增加車身的穩定性。

橫向的輪子已經到四角,那麼接下來就是縱向位置的設定了。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軸距爲 2,750 mm 車身長度爲 4,300 mm,軸長比約爲 0.64。smart 幾乎將輪子置於車輛最外緣,這一點從外觀上也能看得出。

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基礎依然是後驅的 smart 精靈 #1,在前軸增加電機的情況下,需要針對前軸同步做出很多強化和調教,才能發揮實力。

smart 精靈 #1 BRABUS 在前剎車盤的直徑、厚度、摩擦片以及前懸的剛度都進行了增強,在強壯前軸的同時,整車的重量分配也來到了黃金的50:50。

這是這些看起來非常理工的參數,最終造就了這臺在賽道里表現可圈可點的 smart 精靈 #1 BRABUS。

在我試駕完的第三天,也就是 8 月 26 日成都車展當天,smart 精靈 #1 BRABUS 的售價正式得到了公佈:27.9 萬。

smart 精靈 #1 BRABUS 本身提供的與普通版本差異巨大的性能、外觀、內飾,在這個價位下我覺得比較超值,因爲市面上同價位它是沒有對手的。反而是從傳言限量 2,000 臺更改爲老用戶限時保留權益升級,新用戶抽籤,讓更多有機會上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