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去看漫展,你會cosplay誰?
素還真謙虛有禮,博學多聞,迷倒許多粉絲。(霹靂提供)
金光布袋戲早已進入到霹靂世紀。(霹靂提供)
第一代史豔文。(本報資料照片)
我們學術界,會去看漫展的,大概跟去遊樂園玩卡丁車的一樣少。可是我恰好對漫展還算關注。
「第十一屆臺灣漫畫博覽會」今年展期五天,人潮五十萬。各小說、漫畫、動畫、音樂、電影、遊戲等的限量商品,都被瘋狂搶購,一開展就幾乎完售。接着又是臺北漫畫博覽會、臺中國際動漫節、高雄國際動漫節、臺北國際電玩展等等。在臺灣之熱門,可見一斑。
臺灣的國際空間很小,但隨便一場國際電玩展,就可有幾十國、幾百家廠商,一兩千個攤位參展。日本的聲優、偶像團體、作家及國外旅客也都在會這種跨界平臺整合,所以它又非常的國際化。
大陸也一樣。今年四月第十屆IJOY北京國際動漫遊戲狂歡節也是上萬人次二次元大聚會,打通動漫、遊戲、cosplay文化、電競、二次元影視、國風音樂、廣播劇等,充滿了數字科技氣息及潮玩特質。
但這種潮玩性質的熱門活動,社會上意見分歧。年輕人喜歡,主流羣體和大多數家長卻搖頭嘆息、諮嗟感嘆、不以爲然。
妳問我會不會去看漫展,正因背後有這種社會分歧性。所以預想我這種人應該不懂、不認同或不會參與。
可是誰沒年輕過呢?我小時就常從漫畫和小說cosplay一番,後來我女兒也這樣。
本來我們家看戲是各有心屬的。我爸看電影、京戲,吹彈奏唱;我媽喜歡歌仔戲,還會騎腳踏車帶我去電臺追星,當迷妹。我女兒則自顧自,另走一路,不僅寫同人誌小說,擔任學校動漫社社長,也熱衷Cosplay。
她自己攢錢,買布料、染色、做設計、查資料、考證歷史、織造服裝、選擇飾品、準備道具及化妝搭配等,扮演動漫和遊戲中人物角色,一直玩到現在。完全不理會課業;我的鄙夷或苦勸,更與之絕緣。長髮留了十幾公尺也不肯剪,頗令我疑心她是爲了方便假扮時做造型。
Cosplay(コスプレ)當然可以溯源於古代的假面、儺戲、化妝舞會等等,近世美國紐約科幻大會或迪士尼樂園採用真人裝扮成卡通人物,尤其讓人印象深刻。但其實都和現在的動漫遊戲、cosplay文化不是一回事。
像我女兒這種,便屬於受日本青年次文化影響之一環。原先出現於日本同人誌即售會或視覺系樂團演唱會等同好聚會活動中,與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大異其趣。
參與者都熟悉日本動畫、漫畫、電子遊戲、電影、影集、偶像團體及歷史故事。起碼我看我女兒就是如此。她研究日本服裝十二單、寫平安朝故事的輕小說(ライトノベル),與清少納言、馬典侍、赤染衛門、和泉式部、紫式部、孝標女等共相把袂,其樂也融融,我殊不忍斷其雅興。
就這樣,我被她一步步帶入漫展。知道哪裡有這種活動,總會好奇去湊熱鬧,在奇裝異服、青少年叛逆精神、二次元文化中找到許多有趣的元素。
但柯南、X戰警、萬磁王、雷神索爾、驚奇隊長、蜘蛛人等美國日本人物我都沒興趣扮演,我更大的興奮點,在臺灣木偶戲創造的金光霹靂傳奇。
木偶戲,中國很多地方都有,但均已衰落,肉傀儡、藥傀儡、火傀儡且已不存,水傀儡僅見於北越。只有漳州、泉州手上套個布人偶的,稱爲掌中戲或布袋戲,後來纔在臺灣發揚光大。
大到什麼地步?呀,非如今大陸同胞所能想像矣!
它本來只在廟口、路口搭野臺子搬演,後來進了影院演,再則做爲臺灣電視臺首播劇,只以閩南語播出,卻締造了97%的超級電視收視率。男人不下田、女人不做飯,路上沒人走,都擠回電視機前看戲了。
現代有一奇談,說傳統沒人玩了、傳統戲沒人愛看了。沒人看?你不會演罷了,黃俊雄布袋戲怎麼就有97%的電視收視率?而且盛況不衰七十年,不僅唱南管的傳統布袋戲如小西園、亦宛然戲團等常去法國等處演出,新型聲光化電的「金光布袋戲」,更藉由錄影帶、VCD、DVD、有線電視等,擄獲觀衆無數。據說2005年影音出租即有一百萬人次,有線電視臺收視戶更達350萬戶以上。
其發展,也不循舊路。劇情、音樂、特效、人物造型、文創產品,都不斷創新,揉合新元素,推出新產品。所以說它是臺灣文創產業第一品牌,自己獨立創造,不依託財團和工商企業資本。
我跟許多人一樣,每次回臺,都要去喝永和豆漿的鹹豆漿,並在電視機前流連霹靂布袋戲一陣。每有動漫展,霹靂布袋戲也必有一大板塊,供我們去盤桓。
其所以如此,當然由於我本身就是武俠迷。凡是影迷、戲迷或各種迷,一旦犯了迷,都是不清醒的,所以我們會如此迷戀從武俠劇變身來的布袋戲。
五洲園的黃海岱曾向虎尾二高林國仲之徒林禾順學習縱鶴拳、新興閣的鐘任祥也曾向西螺振興社蔡秋風之徒蔡樹叢學習金鷹拳。這種拳武淵源,令人別生想像,使依託它而生的七彩瑰麗傳奇有了說不清楚的傳統性。
早期布袋戲又多脫胎於清朝《七俠五義》《野叟曝言》《仙俠五花劍》《七劍十三俠》,後期更是出入三界、肆情玄幻,所以算是劍俠小說的正宗發展。中國傳統文類的發展脈絡,自然也極吸引人。戲裡頭的詩詞歌賦、對聯和文白章句也盡顯傳統私塾教育之功。
傳統性之外,它與時代的關係也很緊密。1955年臺灣遭遇一江山大潰退,我次年纔出生,可是不久我居然就看到嘉義光興閣、西螺進興閣搬演《大俠一江山》。翻演時事劇,既延續了明清的傳統,又在當時起了振作人心的作用。後來這種貼緊時代的特點,更非其他戲種所能及。
由於看戲的時間早,黃俊雄推出《雲州大儒俠史豔文》之前,我便在廟口野臺戲棚裡跟其他小孩子擠在一起,看過他同類的戲了。有次大家掛在舞臺木板子底下,忽然,有個小朋友掉到下面溪流裡去了,大家忙亂了一通才僥倖撿回來。然後又乒乒乓乓,金光閃閃,煙霧瀰漫,劇情再續,觀衆一片鼓笑歡呼。《六合三俠傳》,純陽掌、六合一氣功,呼嘯而至。
帶着這樣感懷童年的情緒來看動漫,當然很快就找到了我與它的連接口,可以跟我女兒殊途同歸了。
可是,各人看戲各不同,cosplay的重點也畢竟不是懷舊,而是假扮。她玩的主要是「扮」,美滋滋的,扮了這朝扮那朝、扮了這人扮那人。扮出了幾本講古代服飾的書和一堆照片。
我呢?我欲扮演何人?
金光布袋戲,現在早已進入霹靂世紀,從1988年《霹靂金光》至2023年《霹靂戰冥曲》,重要角色無數,各有紛絲後援會,當家男角素還真亦已登場30年了。
戲偶更是進化極大。尺寸加大化、造型俊美化擬真化。雙手從只能彎不能動的木手,演進到五指皆能自由抓握的塑膠活手;雙腳從不能彎曲的傳統布腿,改爲裝設關節,可以飛踢或跪坐的活腳。近年還引入BJD系統的娃娃製作技術、可動關節人形的高度擬真技術,部分偶頭更以3D列印的技術製作。
《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中主角阿西甚至是機關木偶。製作方面,又有大型佈景、隱形地道、動畫合成背景,甚至實景拍攝。
這些當然都讓人欣喜且驚奇,「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的素還真,更是讓人嚮往。
他博學多能、謙虛有禮,處世圓融羣體、慈悲親和、關懷衆生;以天下大同爲己任,爲武林風塵默默承受一切。又幽默風趣、隨機教化,忍辱負重、不計毀謗、不求回報,種種優點和腐儒缺陷,幾乎說不完,越說越像我。啊,不是,越說越像原先的雲州大儒俠史豔文。
是的,六合善士、素還真,其實都仍是史豔文。藏鏡人,則是另一個史豔文或鏡像化史豔文。
史豔文這戲,原是被稱爲通天教主的黃海岱根據《野叟曝言》所載文素臣跨海徵倭故事改編來的。但名字雖被兒子黃俊雄改成史豔文,原先《忠勇孝義傳》的精神內涵卻傳承了下來,事實上也傳到「素還真」這個名字上。意謂世事無常、神魔變亂無端、女暴君與苦海女神龍之歌哭也無端,但總要還原到素人素臣這個理想,爲王道、天道服務。這樣,庶幾乃可稱爲雲州大儒俠。
我喜歡這理想,所以也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了,不只在電漫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