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龍 Z2 Extreme,我心中的六大期望

我希望 Z2 Extreme 不只是重新命名這麼簡單

我想要一個 RDNA 4 iGPU

基於機器學習的升級

六個 CPU 核心

AutoTDP

遊戲性能至少比 Z1E 高 30%

AMD 已正式宣佈 Ryzen Z2 Extreme,這是其第一代 PC 遊戲手持 APU Z1 Extreme 的繼任者。該芯片預計將於 2025 年初推出,我有一份希望看到的功能願望清單。

AMD Ryzen Z1 Extreme只是禁用了其 AI 核心的Ryzen 7 7840U移動芯片的重新命名——這其實不太重要,因爲 7840U 的 NPU 僅能提供 10 TOPS 的 AI 性能。自從 Z1 Extreme 以及 Steam Deck 的 APU 以來,這是 AMD 首次涉足手持特定硬件,簡單地將 7840U 重新命名並就此了事還算可以——不算出色,但也遠非糟糕。

不過,這一回,我希望 AMD 能擼起袖子,創造出不只是他們Ryzen AI 300移動 CPU 型號之一的簡單重新命名的東西。我希望看到一個定製的iGPU,也許帶有在桌面 RDNA GPU 中發現的無限緩存,不再是簡單複製 Ryzen AI 300 芯片上看到的 CPU 配置的現成 CPU 設計,最重要的是:一個基於 RDNA 4 的 iGPU。

當前的 Ryzen AI 300 CPU 系列具有基於 RDNA 3.5 架構的集成顯卡,該架構提高了每瓦性能,並與LPDDR5配合得更好,LPDDR5 是輕薄筆記本電腦中常見的主要內存類型。

但是,如果您正在創建針對手持遊戲 PC 的下一代 APU,讓其性能足以以可玩的幀率運行 2025 年及之後發佈的即將推出的 AAA 遊戲,RDNA 3.5 是不夠的。更糟糕的是,英特爾Lunar Lake移動 CPU 中的旗艦 iGPU 比 AMD 武器庫中最快的 RDNA 3.5 iGPU Radeon 890M 以及 Z2 Extreme 中潛在的圖形引擎都要快。

出於這些原因,我真心希望看到 Z2 Extreme 搭載 RDNA 4 iGPU。我們已經知道 RDNA 4 應該會帶來巨大的光線追蹤性能提升;畢竟,PlayStation 5 Pro 中的 GPU 採用了 RDNA 4 光線追蹤 技術,在某些情況下,它的光線追蹤性能是普通 PlayStation 5 的兩倍乃至三倍。

我曉得 AMD 甚至都還沒宣佈 RDNA 4 GPU 架構,而且該公司的移動 GPU 通常在桌面型號推出很久之後才面市,但要是 AMD 希望 Z2 Extreme 不只是重新命名這麼簡單,我認爲他們應該爲其配備他們擁有的最新和最出色的 GPU 技術。畢竟,RDNA 4 應該在 2024 年末或 2025 年初推出,所以 Z2 Extreme 配備 RDNA 4 iGPU 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FSR 2 和 FSR 3 在小型 PC 遊戲掌上屏幕上看起來相當不錯。但是 DLSS,一種基於機器學習的升頻形式,而不是像 FSR 2 和 3 那樣的時間升頻技術,即使在我的 ROG Ally 的 7 英寸屏幕上也勝過 FSR。我經常把遊戲從我的電腦串流到 ally,並且我能清楚地看到使用 DLSS 時和 FSR 相比圖像質量的提升。此外,英特爾 Lunar Lake 移動 CPU 也可以使用基於機器學習的升頻,因爲 XeSS 是基於 英特爾 GPU 的人工智能技術。

AMD 已經透露 FSR 4 將完全基於人工智能,該公司採用機器學習路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給 PC 遊戲掌上電腦帶來電池續航方面的改進。好吧,如果他們如此關心掌上游戲 PC,我希望該公司將 FSR 4 納入 Z2 Extreme。

目前尚不清楚 FSR 4 是否需要一個 NPU 才能工作——走這條路線很可能會增加延遲,但在使用控制器玩遊戲時還不足以產生明顯的影響——或者 RDNA 4 是否會包含類似於 NVIDIA RTX GPU 中的 Tensor 核心的機器學習硬件。

無論哪種情況,除非 Z2 Extreme 只是真正產品的權宜之計,配備 RDNA 4 硬件且支持 FSR 4 的 Z3 Extreme,Z2 Extreme 都需要支持 FSR 4。否則,配備 Z2 Extreme 的手持設備將錯過 AMD 多年來在 GPU 方面最重要的進步。

Z1 Extreme 是一款可用的手持芯片,但其最大的缺陷是它配備了八個 CPU 核心。說這是過度配置,那都算是說得輕了,考慮到該等式中 GPU 部分幾乎無法以低細節、每秒 30 幀的速度運行新的 AAA 遊戲。

如果 AMD 將常規 Z1 的六核 CPU 與 Z1 Extreme 中的 Radeon 780M iGPU 配對,那會是一個更好的組合,可惜啊。

就我個人而言,我希望在 Z2 Extreme 中看到一個六核的Zen 5 CPU。其實,即使是四核的 Zen 5 CPU 對於一款 PC 遊戲掌機來說也綽綽有餘。我敢打賭,在任何一款遊戲中,四核的 Zen 5 CPU 都不會成爲集成顯卡的性能瓶頸,無論是 AAA 級鉅作還是輕量級電競遊戲。

AMD 也可以發揮創造力,將 Z2 Extreme 基於一個六核 CPU,其中包含兩個用於優化單線程性能的 Zen 5 CPU 內核和四個較小的 Zen 5c 內核,以在對 CPU 要求較高、能利用多個 CPU 線程的遊戲中輔助大型 Zen 5 內核,比如賽博朋克 2077或最近發佈的戰錘 40,000:星際戰士 2。

無論最終設計如何,我只希望我們不要再出現 CPU 性能過剩而 GPU 性能不足的情況。

AutoTDP 是 Steam Deck 的最佳功能之一,現在 Windows 遊戲掌機也該擁有類似的功能了。在Steam Deck上,您無需找到正確的電源配置文件或調整 ROG Ally 上的手動電源配置文件,只需啓動遊戲,讓系統決定設備將使用多少功率來達到所需的幀率。

現在,我不知道微軟是否得更新 Windows 11 來讓製造商實現 AutoTDP 功能——看起來這並非一項必要條件,因爲Lunar Lake提供了某種形式的 AutoTDP——或者硬件製造商能否自行實現該功能,但 AutoTDP 必須儘快應用於 Windows 遊戲掌上設備,而 Z2 Extreme 將是該功能首次亮相的完美 AMD 平臺。

在單代升級中實現 30%的遊戲性能提升,實際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容易,但爲了使 Z2 Extreme 保持相關性超過一年左右,遊戲性能至少提高 30%是必須的。

就個人而言,我希望看到遊戲性能提升約 40%或更高,但這極不可能,尤其是對於集成 GPU。我還希望看到光線追蹤性能有重大改進,這是我支持 Z2 Extreme 核心採用 RDNA 4 iGPU 的原因之一。

RDNA 4 也應該帶來巨大的光線追蹤性能升級,就像在PlayStation 5 Pro上看到的那樣。考慮到在一些近期的 AAA 遊戲,比如阿凡達:潘多拉邊境和星球大戰:不法之徒中,您無法禁用某些光線追蹤效果,並且未來我們將獲得越來越多具有強制光線追蹤效果的遊戲,Z2 Extreme iGPU 大幅改進的光線追蹤能力將使下一代 PC 遊戲掌上設備最終能夠在啓用光線追蹤的情況下提供可玩的性能。

我對 Z2 Extreme 抱有很大期望,並且希望 AMD 不要像對待 Z1 Extreme 那樣,只是在現有的 Ryzen 300 AI CPU 上貼上 Z2 Extreme 的標籤就草草了事。在過去的幾年裡,PC 遊戲掌機已經變得相當受歡迎,現在差不多到時候了讓我們獲得專門爲掌機設計的 Windows 掌機遊戲硬件,而不僅僅是筆記本電腦 CPU 的重新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