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成熟的眼光,看待新生的飛凡?

文|德福

最近看到一條廖凡主演的廣告片,是飛凡汽車發佈週年全新品牌的廣告片——《名字》。

“這個世界或許有平凡的字,但從來沒有平凡的名字。”你習以爲常的名字裡總是飽含了父母字斟句酌過無數次的祝願和期待。初生的希望,名字中蘊含的期待,都被這條片子展現的淋漓盡致。

名字代表着期望,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做到四個字:“名副其實”。但同樣也有很多人覺得,一年時間,足以讓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物、一家企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畢竟現在的素人躥紅也是瞬息之間的事情,而像抖音這樣,一年之間從默默無聞變成巨擘的獨角獸也不在少數。

但事實上,我們都過於樂觀的估計了我們在一年時間裡所能帶來的改變。舉個例子,即使如改名Meta之後的臉書,一年時間也就能夠讓扎克伯格在元宇宙中的虛擬形象長出兩條腿。而在特斯拉成立的第一年,特斯拉的兩位創始人——馬丁·艾伯哈德和馬克·塔彭寧纔剛剛找到馬斯克。

但爲什麼,大家都會覺得在科技界和汽車界裡,一年的時間就足夠發生一場鉅變?那多是因爲經歷了漫長的鋪墊,有着充足的技術和資源的積累,才足夠讓一家公司在兼具天時的機遇下完成蛻變。

但在其中,我們會看到一個很例外的角色。它雖然只成立了一年,但已經推出了第一輛旗艦車型;也只用了一年時間,便建立起了完備的自研+共創的模式;與此同時,也確定了自己持續發力智艙和智駕的賽道,並且它要在2025年成爲中國高端新能源品牌的頭部企業。它似乎跨越了所有企業初生時的懵懂,有着與年齡不相襯的成熟,它就是有着“非凡”速度的飛凡汽車。

如何“前置”高速發展所需的積澱?

我們該如何解讀飛凡汽車所展現出的這種“非凡”速度?首先能夠提供線索的,是它的朋友圈。衆所周知的是,飛凡汽車所背靠的,正是上汽集團這棵參天大樹。這使得飛凡汽車在創業初期,便能夠享有老牌大廠的鐵桿朋友圈。從設計到生產,從如何建廠到怎麼排布生產流程。飛凡汽車的體驗就像是在電腦遊戲裡面剛建號就已經滿級,直接可以上手打怪。可不要小看這一點,如何贏在起跑線上真的是任何一個創業公司都夢寐以求想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汽車圈,“創業”便意味着成本。不僅是那些顯而易見的搭建廠房、組建團隊的成本,更有那些隱形的試錯成本、時間成本以及大牌供應商們的壁壘。

舉個例子,很多新造車企業很喜歡彰顯自己在某個細節的設計或製造成本高的令人咋舌,實際上這就是試錯和供應商壁壘帶來的成本。在此我又要拿羅永浩老師來舉例了。當年的錘子手機制造和交付的步履蹣跚,原因就來自於供應商們對於成熟企業和創業公司的“區別對待”。而這種現象在汽車圈中,只會更甚。

所以,飛凡汽車的堅實背景不僅讓它在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過程中,避免了很多試錯的時間和成本,而且可以在品牌誕生初期就能夠與NVDIA、ZF、HELLA、LUNIMAR等全球智能駕駛標杆的企業確立研發和量產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所以它將很多企業在摸爬滾打多年才能夠有的“人脈”資源,完成了前置。

通俗一些來說,這些有着豐富智能駕駛配套經驗的企業,會爲其提供最成熟、最適合的解決方案。也會依照品牌的特殊需求,進行定製化設計。雖說大家一衆新能源品牌的供應商可能看上去差別不大,但是吃的是這些品牌的“大鍋飯”還是單獨“開小竈”,最終呈現在產品上的效果可是千差萬別。

除了在智能駕駛方面與巨頭們的結合,依託上汽集團的資源,飛凡汽車還能跨界與傳統巨頭攜手共同轉型,其中就包括與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轉型,加快綜合能源服務站點建設。這不僅是擁有人脈的結果,更是在電氣化時代將人脈轉化爲共贏的全新思路。而這種思路也體現了飛凡有着脫胎於傳統車企的全新思考方式。

如何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變成“飛得更高”

當然了,國內各大車企在洶涌的電氣化大潮的感召下,也在紛紛創立子品牌或合資建立新品牌。但在這其中,也有不少企業落入“雷聲大,雨點小”的窠臼。究其原因,就是依然受限於傳統品牌的思路之中,沒有理解新時代的消費者所需要的,並不只是一輛從燃油車變成電動車的交通工具。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的前提是“站”。在有着充足的底蘊和強有力的支持之上,飛凡汽車並沒有“吃老本”,而是將這些資源賦能於自己的全新模式之中。正如品牌名一樣“凡”是“飛”的基石和底氣,“飛”則是自我突破的態度和在現有成就上完成再飛躍。

在飛凡汽車創立之前的幾個月,上汽集團發佈了全新願景使命價值觀。即:向“用戶型高科技公司”全面轉型,通過深入推進創新發展戰略,全面發力“數據決定體驗、軟件定義汽車”的新一代電動智能汽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飛凡汽車孕育而生。

對於飛凡汽車來說,“用戶型高科技公司”既是對自己的定位,也是肩負起了作爲上汽集團面向未來排頭兵的責任。如何打造一輛年輕消費者喜歡的新能源車?如何成爲有用戶粘性,得到用戶喜愛的品牌,這是一年之前擺在飛凡汽車面前的兩道必答題。而飛凡汽車選擇的解題思路,是從第一輛旗艦車型飛凡R7(參數丨圖片)入手,用消費者看得見摸得着的品質,傳達品牌所灌輸其中的理念。

在今年三月,飛凡汽車與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宣佈,將在設計、智艙、智駕與三電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整合創新研發資源,加速前瞻技術的佈局和落地,飛凡智駕共創中心也隨後揭牌。與衆多新造車品牌的開局有所不同,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整合了旗下五大信息技術中心、乘用車技術中心、海外創新中心等資源,超萬人規模的自主研發團隊讓飛凡汽車一開始就進入了全速衝刺的模式。

而消費者在產品層面上又能享受到什麼呢?從飛凡R7“智駕卷王”的名號上就可見一斑。飛凡R7搭載了中國區首發的採埃孚Premium 4D成像雷達,800萬像素的高清攝像頭等33個頂級感知硬件,配合英偉達Orin X芯片,硬件配置就已經走在了行業前列。

而在行業首創的全融合算法的加持下,飛凡R7在毫秒級內,便能夠完成感知、融合、預測、決策、執行的一整套應急反應。例如提前識別進入多岔口匝道的三角區域,就是目前各家車企在智能駕駛方面遭遇到的一個難點。而RISING PILOT可通過更遠距離和更精準的綜合感知,提前識別匝道三角區域,從而有更充裕的時間提前進行變道準備。這就是“卷”出來的優秀使用體驗。而且值得一提的是,R7已經完成了高速導航輔助駕駛(NOA)測試,交付時即支持高速導航輔助功能。在全球目前已交付的量產車當中,具備高速NOA功能的產品幾乎全部來自特斯拉等少數車企。

而在當代消費者所看重的交互體驗方面,飛凡R7也是有着相當成熟的認知:“既然大屏是消費者選擇的主流,那有什麼理由不給他們最享受的體驗?”於是,3+1巨幕便成爲了飛凡R7智能座艙的核心。

中控大屏來自於京東方最新的OLED屏幕,分辨率高達2.5K。除此之外還有10.25英寸的儀表屏和12.3英寸的副駕屏連成一體,外部由硅酸鋁化學強化的玻璃面板進行整體封裝。而且還能跟全球首發的量產版華爲視覺增強AR-HUD平視系統實現多屏聯動。真正將多屏和大屏的體驗結合到了新的層次。

簡而言之,雖然飛凡汽車因爲背靠上汽集團的優勢節約了非常多的研發和生產成本,但它並沒有故步自封,而是進行了數倍的投入,爲的是給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的智能駕駛體驗。這便是飛凡汽車堅持以用戶體驗爲核心,從產品到服務再到最終的用戶體驗,都是服務於現代用戶,尤其是已經對於電動汽車和智能駕駛有感知的用戶,懂得他們所想的在產品層面上的具體體現。

除了產品之外,消費者最關心的,就是購車與用車的體驗。飛凡汽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搭建起了完善的銷售網絡。東到上海,南到三亞,西至蘭州,北至哈爾濱,遍佈國內75座主流城市的核心商圈,飛凡汽車已經在全國佈局了206家用戶體驗中心。以及在實際用車體驗方面,除了和“兩桶油”的戰略合作之外,飛凡汽車建設了品牌充電站114座,權益充電站1100+座,第三方充電樁數量已達到54萬餘個。

通過渠道的建設,在新車上市伊始,就能夠讓用戶在實際用車的過程中體驗到完善的用戶體驗服務。這遠比讓消費者陪着品牌一起成長,體驗感要好多了。

雖然飛凡汽車僅僅成立了一週年,但是已經爲消費者高品質地交付了自己的第一輛旗艦車型飛凡R7,而且是以成熟的態度進行的交付。他們並沒有給用戶們一個需要後期OTA來不斷修復BUG的半成品,而是一款成熟的產品。他們懂得雖然現在的消費者們有着對新鮮事物的包容,但也有着衡量品質高低的準繩。對於大部分中國家庭而言,花費30萬、40萬買車真的不是一件衝動消費的事情,而是說明對於這輛車、對於這個品牌寄予了厚望。

通過高品質的使用體驗,以及足夠“內卷”的智能配置,飛凡想要做的是讓大家更全面、更具體的認知這個品牌,能夠讀懂飛凡將高階智能的標籤融入品牌本身的理念。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通過產品塑造的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

這種信任,自然不會只停留在飛凡R7這一輛車之上。從今年開始到2025年,飛凡汽車將在每一年都會至少推出一款全新產品。R7的高品質交付所營造的信任,纔是飛凡汽車接下來產品規劃的基石。在未來,飛凡汽車會加大技術上面的持續投入和渠道上面的建設。通過產品和渠道建設兩個方面的長期投入,鞏固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助力飛凡成爲初具規模和良好品牌口碑的企業。

在這裡面,我們能夠看到上汽集團的賦能,爲一個新品牌所帶來的巨大潛力和堅實基礎,通過產品作爲和消費者溝通的最重要的渠道,讓飛凡汽車成爲一傢俱有可持續盈利能力的新能源頭部企業。也能夠看到飛凡汽車站在上汽這個巨人肩膀上,思考的是如何帶領整個集團迎接電氣化新時代的考驗,那就是如何在電氣化時代向以用戶爲主導的企業進行轉型。

現在的電動車行業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階段,衆多新造車企業好似站穩了腳跟,但是窺探其中,爲什麼諸多車主變成了品牌的狂熱粉絲,忍不了品牌的一丁點負面信息,因爲我們還是會懼怕這些品牌會突然間倒掉。

另一方面,很多傳統企業正在經歷大象難轉身的困境,無法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在智能化時代完成轉型。一週歲的飛凡之所以能夠取得現有的成功,原因在於它在新時代的思路,整合所擁有的集團資源,完成了突破。這或許是很多車企在現在需要去關注的一份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