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數字金融創新與監管?浦發銀行董事長張爲忠:監管要對整體創新持支持、包容的態度

6月20日,浦發銀行董事長張爲忠在2024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七:數字金融創新與治理”上表示,數字金融就是用數字技術讓金融模式、業態、生態發生根本性改變,進而促使金融服務在高效、低成本、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能夠實現可持續。

談及數字金融發展當中實現創新和監管之間的平衡時,張爲忠認爲,在數字金融框架下,平衡金融、創新和監管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監管一定要對整體創新持支持、包容的態度,鼓勵創新,同時確定創新相關的準則標準。

數字金融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底座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張爲忠看來,數字金融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底座和重要基石。如何正確利用技術、技術應用如何在金融更廣泛的領域全面展開,已成爲金融業不可迴避的話題。

“從時間縱軸來看,從移動互聯網到移動支付再到數字信貸,數字金融廣泛深入生活領域中;從橫軸來看,特別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做業務、做產品、做服務,背後都離不開數字的支撐和支持。”張爲忠說。

他認爲,數字金融在內部機理上改變金融服務方式和業務流程,更重要的是將來會高效地改變金融的運營方式。數字金融,就是用數字技術讓金融模式、金融業態、金融生態發生根本性改變,進而使金融服務在高效、低成本、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能夠實現可持續。“中國整個金融業的發展業態和態勢,會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加持下加速改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的能力會大幅度提高。”

監管要對整體創新持支持、包容的態度

如何在數字金融發展當中實現創新和監管之間的平衡?張爲忠認爲,在數字金融框架下,平衡金融、創新和監管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他認爲數字金融是一個支撐點,要用數字技術來做金融服務和產品,從而改寫金融服務甚至顛覆其模式。創新是驅動力,是供給方必須解決的問題。監管是管控力,能夠讓創新在正確軌道上運行,以保證創新的成本更低和可持續發展。

“金融是血脈,血脈要能夠流到毛細血管,不然機體肯定會僵化生病的。”張爲忠說道,“你未必對金融的概念清晰,但是日常生活每一個角落裡都會感受到,這些一定會倒逼金融服務模式不斷跟市場和客戶的需求能夠對接。”

在他看來,這個問題就像是硬幣的兩面,既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還要解決客戶的需求問題,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相向而行、並肩作戰,二者的共同目標都是面向市場、面對消費者來解決問題。

“在金融方面,一方面要打造金融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在各類技術、各個領域的應用上通過產品和服務呈現給消費者。因此可能產生幾對關係。”張爲忠說道。

第一個關係是創新必須符合監管。不可能每個監管都在創新之前,實踐中會存在哪些風險、怎麼判斷風險,這個關係很難處理,又必須處理。

第二個關係是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的關係。金融機構不能簡單作爲賣方,要考慮作爲供給者給消費者的產品好不好用、管不管用。同時,不能挖坑,不能有陷阱,不能過度銷售。

第三是處理好效率、成本和質量的關係。技術的第一個本能就是提效,張爲忠舉例稱,原來做一個客戶的信貸業務,遞交各種材料、再去看財務報表等,走下來可能需要20天到1個月的時間,現在通過數字技術可能秒申秒辦。而這同時也帶來了數據風險、模型風險、消費者相關權益風險,消費者的消費安全、信息安全、數據隱私等一系列問題,這時就會凸顯監管的重要性。

“監管一定要對整體創新持支持、包容的態度,鼓勵創新,同時確定創新相關的準則標準。這是一個動態過程。”張爲忠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