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彌補頂尖科技人才數量差距?陶智提出三方面建議
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4位委員進行大會發言。
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陶智代表無黨派人士界發言的題目是:創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 提升自主培養科技人才水平。
陶智指出,近年來,我國科技人才規模快速增長,2022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指研發人員按實際從事研發活動的時間所計算出的工作量)達635.4萬人年,居世界首位。但在整體質量和結構上還存在一些短板。例如,頂尖科技人才數量仍有差距,根據《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3》,中國大陸入選人數爲9013人(排名全球第4),只有美國81155人約1/10。此外,科技人才結構還需優化,STEM專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博士畢業生佔比不足70%,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僅佔8.2%。
爲此,陶智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鼓勵探索基礎學科長週期貫通培養模式。目前國內部分高校探索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將“本-碩-博”作爲一個整體,試點培養方案一體,課程銜接互選,學分互認等機制。建議允許高校在完善分流機制的前提下,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年限內,試點“3+X”彈性學習年限和動態流轉機制,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同時,應加大對“英才計劃”“強基計劃”“拔尖計劃”等專項的統籌力度,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培養。選拔具有創新潛質,有志從事科研的好苗子,根據學生稟賦特長個性化培養,支持學生針對關鍵科學或技術問題進行“十年磨一劍”的研究探索。
第二,試點探索項目制學科交叉培養模式。當前已進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學”時代。21世紀以來,諾貝爾獎中具有跨學科研究特徵的比例超過40%,特別是諾貝爾化學獎,近2/3具有跨學科特徵。2020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將“交叉學科”設置爲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複合型人才,將成爲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主力軍。建議試點在高校設立集成多個學科的特色培養項目,以關鍵科學問題和重大項目爲牽引,對課程、師資、平臺等資源進行整合重組,支持學生“多學科”培養、“多指標”評價,推動育人模式由直線型、分散式向矩陣型、集羣式轉變。
第三,建立進階式科教融合培養體系。大學天然具備在科技創新中培養人才的優勢。據統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成員中超過50%爲在讀研究生,其中博士生佔比超過30%。建議鼓勵高校建立進階式科教融合育人體系。針對低年級學生,開設探索類課程,讓學生在實驗室參與“微課題”,激發研究志趣,培養科研習慣。針對高年級學生,可設置源自實際問題的高階挑戰項目,引導學生選定研究方向,爲開展持續攻關打好基礎。此外,科教融合不能脫離硬件載體,應支持高校集中優勢資源,打造一批通用、開放、共享的科教協同平臺,爲課程建設、實驗教學、科研訓練提供硬能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