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原產地限制,向最不發達國家搞零關稅的意義在哪裡?

這兩天,中國宣佈對世界上所有最不發達地區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政策,如果僅僅看一個100%,和零關稅,這兩個關鍵詞,這是非常大的進步。我寫過一篇文章表示肯定。

但如果有一個原產地限制隱藏在後面,那這種零關稅的意義,就縮減到非常小。

最不發達國家的意思就是這個國家沒有生產能力,哪怕是礦也是不夠的,因爲礦也是需要生產的。

這個世界上的窮國之所以窮,就是因爲他不具備一個擴大生產的制度環境,也就是這些國家的實際能生產的商品非常少,即使有一些生產,在國際上也根本沒有什麼競爭力。

沒有競爭力的產品,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是價值不高的產品,就是不願意購買的產品。

如果在這種零關稅政策後面,將原來的原產地限制加上,這個政策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我只能說,只是一點點的邊際改善,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來說,更是杯水車薪。

有意思的是,美國對於中國企業的圍追堵截,正是用這種原產地的策略。

美國對中國的光伏產業實施了高額的反傾銷稅,於是中國的企業就轉道越南,由中國企業向越南企業輸出中間品,越南企業加工爲成品再向美國出口,然後美國接着又對越南的光伏產業出口進行限制。

中國的生產企業,就是深受這種類似於原產地約束的跨國貿易管制的痛苦。但是,中國也一樣實施這種策略。

自由貿易,是雙贏的。這一句話,值得所有人讀一千萬遍。

既然是雙贏的,我們搞這麼多限制,故意阻止各國民衆與中國民衆進行貿易幹什麼?這種限制唯一有利的,只有國內的落後生產力,全世界所有的人,包括中國的絕大部分人都是受損者。

如果我們要搞自由貿易,那就不要搞這些勞什子的各種限制,甚至還搞出一套公式,要計算進口商品中的原料本國成分佔了多少,這不是有病嗎?

只要這款商品中國老百姓願意買,有價格優勢 ,你讓中國企業和老百姓購買就可以了,你在那裡拿把尺子算什麼本國成分呢?不算這個東西,民衆們有損失嗎?管他成分來自哪國的,重要嗎?

自由貿易不僅有利於本國消費者,更有利於本國企業,購買原料便宜了,競爭力就強大了,生產力就增強了。

我想起鄧公說的一句話,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中國經濟都這個熊樣了,爲什麼不敢用力搞開放呢?爲什麼這些開放政策背後都要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呢?

今天同樣宣佈了海南自貿區可以允許一些藥品和器械零關稅進入海南,但我要問的是,爲什麼只要在中國批准的,纔可以進入呢?美國批准的也讓他進入不可以嗎?爲什麼只能進入海南呢?進入全國不可以嗎?

難道藥品更便宜,僅僅是海南人的需求嗎?

各個部委制定這些政策時,背後總是跟着一大堆的各種限制。限制越多,改革力度越小,最終的成果也越小。

要知道,當下中國不僅面臨短期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影響,還同時受着中國國內商業週期的影響,與此同時還疊加到中國債務問題的巨大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扣扣索索地出臺這種小裡八氣的政策,根本是不解決問題的。

要搞自由貿易,就大搞,就狠下心來搞,全中國都搞成零關稅,有什麼難的?需要在各地搞那麼一點點的自貿區嗎?需要把海南圈起來嗎?

在海南搞了一些稅收優惠,一些零關稅,要拿到這些稅收減少,還得有無比複雜的條件,甚至海南出現了移民監。

你要成爲海南的稅務居民,承受更低一點的稅收,一年需要在海南呆上183天,真的是無語啊。

我當然要肯定這些手段,都是邊際改善。

但是速度太慢了,動作太小了,如果所謂的市場化改革,就是這麼一點小小的動作,而干預與管制,比如三明醫改,就五年內推向全國,那麼就是干預的力量遠遠大於市場化的力量。

經濟怎麼才能恢復發展速度呢?

還是沒有魄力,還是不敢幹,還是受到既得利益的影響,還是不敢放權,還是看不清經濟難到了什麼程度 。

搞開放,在中國沒有民間阻攔,可以說是最容易實施的改革,就這樣的幾乎沒有輿論阻力 的改革,也推行這麼慢,動作這麼小,真的是不可理解啊。

1991年2月,鄧小平同志在上海聽取浦東開發規劃彙報時說:“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此後,他再次提到,“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這些話,依然適用於今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