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租賃如何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經濟觀察報 楊皓/文 楊皓/文 作爲與實體經濟聯繫最緊密的金融業態,融資租賃行業立足金融強國的目標使命,順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趨勢,發揮在資源配置、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支持實業企業佈局新興產業、升級更新設備,全力推動產業與自身的“現代化”進程,傾力打造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融資租賃:產業金融“特種兵”

融資租賃基於物的價值、未來現金流及期末餘值的資產屬性,爲企業提供融資等綜合金融服務。這一底層邏輯改變了傳統金融機構基於融資方的信用來識別、評估、管理風險的經營模式,創造了圍繞“物”的價值來定義、定價、管理風險的獨有模式,打開了金融有力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另一扇窗”。

回顧融資租賃發展史,正是融物的稟賦,使其在全球範圍內成爲銀行信貸和公開市場發債之外最爲重要的金融工具;也因其業務模式穿行於債權、物權乃至股權之間,交易結構可靈活定製,成爲產業金融領域一支名副其實的“特種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爲刺激經濟復甦、促進產業升級,現代融資租賃在美國誕生,疊加允許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減免設備投資稅等配套政策,租賃業務規模迅速增長,廣泛惠及農業、工業、科技、醫療、運輸和建築等多個行業。GE(通用電氣公司)、卡特彼勒等設備生產商借勢發展,成長爲集研發、生產、銷售、回收翻新、金融服務等全價值鏈爲一體的世界級行業龍頭。在歐洲,約30%的車輛、機械設備和工業設備的融資由融資租賃提供,各國政府出臺投資獎勵、投資減稅、政府補助金、出口信貸擔保等優惠政策,爲融資租賃業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在國內,雖然融資租賃的滲透率尚不及歐美市場,但十幾年來整體增長速度較快,尤其是近年來,監管體系不斷完善,有力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融資租賃公司迴歸本源。融資租賃公司不斷加大對先進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取得了良好成效。

特種兵之“特”,建立在經營特點和服務模式之上。經營特點可概括爲“實、重、深”——“實”,即融資租賃業務與實體經濟、與實業公司關聯度極高,甚至直接參與產業鏈的部分運營環節;“重”,是指融資租賃公司持有高價值實物資產,具有重資產屬性;“深”是指融資租賃與實體經濟產業鏈深度融合,不僅能爲產業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還能陪伴產業共渡行業週期、參與上下游生態共建。服務模式我們稱爲“新、輕、活”——“新”,即堅持創新驅動,擁抱科技、創新模式支持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輕”,即在持有“重”資產的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輕資產經營,優化資產結構;“活”,即根據實業公司需求提供更加靈活多元的定製化解決方案。

此外,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爲金融工作永恆主題的背景下,融資租賃因遠離泡沫化與高槓杆,在反哺產業的初心中告別了高收益率,也換來了風險的相對可控。一方面,“實、重、深”的經營特點決定,租賃業務基於設備價值和未來現金流,圍繞租賃物安排的交易結構,資金用途清晰明確,可避免“脫實向虛”,防止“資金空轉”。因持有及運營設備的需要,從業人員通常也具備更高的行業專業性和風險認知度。另一方面,“新、輕、活”的經營特點決定,融資租賃可以通過靈活的租期設計、專業的資產管理及經營,有效平滑週期風險,對衝資本約束和降低槓桿倍數。大部分融資租賃公司槓桿倍數長期保持在7倍以下,爲落實“去槓桿”這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期的重點任務”提供了新的思路。

央企實踐:產業金融方法論

國資央企肩負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的重要使命。作爲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招商局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招商租賃”)遵循集團“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戰略願景和“服務國家大局、優化國有資本佈局、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積極爲實體企業提供產融綜合服務,走出具有招商特色的央企融資租賃公司高質量發展之路。

成立七年多來,招商租賃在集團的統一部署和指導支持之下,與內外部產業公司深入合作,探索實踐產融共榮。例如,我們曾經擁抱“時間”,通過經營性租賃、融資性租賃等方式,協同某高端裝備客戶優化資產經營、對接上下游合作方,支持高端裝備“走出去”,共同穿越數年行業低谷期,迎來行業復甦。又如,我們積極塑造“空間”,會同產業鏈上下游各方共建生態,支持產業升級,與國際頭部企業組成聯合體建造並出租FPSO(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給國外石油公司旗下油田使用,設備建造大部分在國內完成,投入使用後可協助加工原油並運輸回國內,該項目助力國內企業成功進入FPSO製造領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覆盤創業歷程,招商租賃之所以能實現規模穩健增長、保持資產質量優良、取得顯著轉型成效,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探索實踐。首先是戰略上牢記央企使命,踐行“國之大者”。在招商局集團的指導下,招商租賃聚焦主責主業、堅持守正創新,把握“三新一高”發展要求,制定了以“綠色+科技”爲戰略方向,聚焦“新航運、新海工、新物流、新能源、新基建”五大領域的產業金融新戰略,努力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其次是經營上立足租賃特色,深耕產業場景。依託招商局集團豐富的產業場景,招商租賃較早開啓了產業金融轉型,圍繞實業公司的戰略、經營、財務、管理等多層次需求,充分利用綜合金融產品全方位服務兄弟公司和外部客戶,面向實業、深入實業、服務實業,做實業中的金融;同時,把握融資+融物+融智的複合功能,深度切入產業上下游,爲客戶定製一站式解決方案,同渡行業週期,共建行業生態,做金融中的實業。再者是管理上勇於變革創新,提升組織活力。招商租賃圍繞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變陣構建導向專業化的組織架構,建立健全導向價值貢獻的激勵機制,持續引入具有產業或複合背景的專業人才。此外,深刻把握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要求,立足招商血脈、海遼精神和蛇口基因,提出包括成爲“效益領先、規模適度、風險可控、產業金融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融資租賃公司”的願景,“與產業共生、與客戶共榮、與員工共進”的使命,及“共贏、進取、專業、簡單”的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企業文化體系。

賦能未來:產業金融新作爲

在建設金融強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上,融資租賃行業使命在肩,也迎來新的機遇。對招商租賃而言,招商局集團順應新的發展形勢,正衆志成城推進“第三次創業”,我們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助力集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

在發展方向上,招商租賃繼續錨定“綠色+科技”主線。綠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招商租賃積極支持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更新改造和綠色船舶發展,爲落實國家“雙碳”戰略,促進低碳產業蓬勃發展貢獻力量。招商租賃聚焦光伏、陸上及海上風電、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領域,創新綠色產品,大力拓展服務綠色相關產業的業務模式。如成功落地綠色租賃數字化綜合應用平臺“綠租雲”項目,助力天津東疆共建“綠色租賃生態港”;支持客戶建設首制新型1600噸風電安裝船、首制18萬立方米大型LNG運輸船,並共同進入鋪管、運維、儲能等海上風電上下游領域,構建產業生態圈;服務農網綜合能源改造,助力農村電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落地電網側租投聯動項目,對企業進行股權+融資租賃多重支持,助力中小科創企業發展;參與VLGC(超大型液化氣運輸船)、VLEC(超大型乙烷運輸船)等雙燃料清潔能源主機綠色船舶項目,爲航運節能減排貢獻力量等。此外,招商租賃還廣泛運用綠色/ESG(環境、社會、治理)銀團、雙邊綠色貸款、綠色超短期融資券等境內外綠色金融工具和創新產品,爲綠色項目引入更多市場資金。

科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招商租賃聚焦業務場景,依託“金融+科技+產業”能力,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招商租賃通過整合內部商業、物流、資金等產業數據,以及外部工商、輿情、司法、徵信等多維數據,構建風控模型和客戶畫像,形成綜合風險評估報告,協助風險預警與決策應用,提升風險管控的數字支撐與科技含量;同時,招商租賃運用數字化系統進行海工船舶動態價值監控,以租賃物價值管理爲核心打造全線上資產價值動態監控,爲投前決策及租後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持。在橫琴,招商租賃設立全資金融科技子公司——招商局供應鏈,支持琴澳發展的同時,積極開發全線上化產品爲核心企業上下游數以十萬計的中小微企業供應商等合作伙伴提供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藉助AI(人工智能)、雲計算、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技術提升資產審覈能力和客戶服務質效。

在實踐行動上,招商租賃始終堅守租賃本源,響應國家要求,以推動設備迭代切入實體經濟的最深處——“物”的界面,進一步發揮租賃所長。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此舉既能帶動企業投資、加快轉型賦能、提升企業競爭力,又能促進高端製造領域科技研發和技術進步,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設備更新是融資租賃的“看家本領”,企業通過租賃方式獲取機器設備具有多種益處。在運營方面,租賃方式的使用期限靈活,既能夠避免因設備技術更新換代帶來的貶值損失,又能夠省去使用完畢後繁瑣的處置流程;租賃方式的採購效率更高,可提前獲得設備進行生產運營獲得收益,並防止因通脹和市場等因素導致設備價格上漲。在財務方面,與購買擁有設備相比,租賃方式僅需少量資金即可撬動較大項目,獲取設備使用權,借“機”生蛋,把握經營發展和市場拓展契機;同時無需房產抵押等傳統信貸增信措施,可克服銀行貸款額度不足的問題。此外,直接租賃模式更可以達到節稅的目的。下一步,在國家政策和行業監管的指引支持下,在招商局集團的統一部署下,在覈心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聯動合作下,招商租賃也將進一步運用組合產品切實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實體企業的多元化需求,將金融活水更好地引向國家所需、企業所用、人民所盼的地方。

(作者系招商局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