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之後,又一日系品牌計劃關閉兩家在華整車工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宋豆豆 報道

在華市場份額持續下滑的日系品牌希望通過關廠“瘦身”度過“進退兩難”的關鍵時刻。

7月25日,有消息稱,本田汽車計劃將在中國的燃油車產能削減1/3,從149萬輛降至100萬輛,相當於本田全球產量約10%。具體方式爲關閉或停產在華合資公司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各1座工廠,位於廣州、武漢的工廠將分別於10月、11月起關閉或停產,廣州的另一家工廠也在“關停名單”之中。

當晚廣汽本田官方迴應稱:“公司目前擁有4條整車生產線(年產能爲77萬臺)及1條在建生產線(設計產能12萬臺),其中年產能5萬臺的第四生產線計劃於2024年10月關閉,正在建設的新能源生產線將於今年11月投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廣汽本田第四生產線主要生產中型車雅閣,產線關閉後該車型將轉移至第二產線生產,原產線生產設施或被拆除,後續計劃作爲倉庫使用。

7月26日,本田中國對此作出迴應,此舉是爲了實行產能優化,加速電動化轉型。除了廣汽本田計劃關閉年產能爲5萬輛的第四生產線外,東風本田計劃2024年11月將年產能爲24萬輛的第二生產線停產休業。調整後本田在中國的汽車總產能由149萬輛變爲120萬輛。

官網信息顯示,廣汽本田在廣州市黃埔區、增城區擁有三個廠區、四條整車生產線,基本生產能力爲77萬輛;東風本田共有三個工廠,設計年產能爲76.8萬輛。此次削減產能,也是日本車企在華規模最大的一次減產。

本田公司發言人表示,這些調整是本田響應中國市場變化的一部分。隨着中國汽車市場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本田正面臨來自中國自主品牌的強烈競爭壓力。

數據顯示,今年6月,本田在中國市場終端汽車銷量不足7萬輛,同比下降近40%,已連續五個月出現下滑;今年1~6月,本田在華累計銷量爲41.59萬輛,同比下滑21.5%。

從廣汽集團和東風汽車集團產銷快報來看,今年上半年,廣汽本田累計銷量爲20.79萬輛,同比下滑28.28%;同期東風本田爲23.79萬輛,同比增長4.79%;產量均出現同比下降,二者分別下滑42.02%和6.6%,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

“針對現在中國燃油車市場份額縮小,以及新能源車市場份額擴大的情況,本田會急速採取措施去應對環境的變化。”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執行役常務、中國本部長,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本田技研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五十嵐雅行今年4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本田目前面臨兩個亟待解決的難題:一是必須快速應對新能源車市場份額擴大的現狀;二是針對降幅擴大的燃油車銷量,本田要考慮是否在生產力方面做調整。

燃油車產能調整的同時,本田也在加速新能源轉型。本田計劃通過正在建設的兩家新電動車廠,分別與廣汽和東風的合資企業生產電動車型來彌補這一產能縮減。其目標是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在這兩家新工廠生產,預計恢復產能至144萬輛。本田發言人強調,作爲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依然是本田等日本汽車廠商的重要市場。

根據規劃,廣汽本田到2027年將推出6款全新純電車型;東風本田2025年將實現電動化車型佔比50%,2027年不再投放燃油車型,2030年推出10款以上純電車型。

在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自主品牌的迅速崛起讓過去數十年間在中國市場佔據絕對主導地位、重度依賴燃油車的傳統合資品牌,尤其是電動化智能化轉向稍顯遲緩、技術路線上執着於傳統混動車和氫能源車的日系車企,遭遇着更大的挑戰。

除本田外,日產汽車上月宣佈正式關閉其位於江蘇常州、與東風汽車合資的乘用車工廠,主要生產逍客車型,其年產能約爲13萬輛,佔日產在華總產量的10%左右,該工廠的生產工作將轉移至東風日產的其他工廠。這是日產在中國首次關閉乘用車工廠。

彼時東風日產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應稱,基於整體戰略和商業環境的變化,東風日產對內部產能和資源進行優化和調整,以更好適應企業轉型發展。在確保現有燃油車型產能的前提下,東風日產加大新能源車型的產線佈局和投入。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日系品牌零售份額降至15%以下(14.3%),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而自主品牌份額增長9.3個百分點至近60%(58.5%)。從上險量數據來看,今年1~6月排名前五的車型中僅有軒逸一款燃油車,前四位分別爲秦PLUS、Model Y、宋PLUS和海鷗,均爲純電或插混車型。

有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純電動汽車的大規模崛起,對傳統汽車的衝擊是全方位的,涉及生產模式、市場競爭、供應鏈、就業以及能源結構等方面。“儘管日系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戰略似乎未得到充分實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地位。面對比亞迪等本土製造商日益激烈的競爭,日系車企如何穩固並拓展自身的市場地位,是一場對智慧與實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