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光”東芝退市,折射出了什麼?

日本東芝公司12月20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和名古屋證券交易所退市,結束74年的上市歷史。

據新華社報道,日本東芝公司官網發佈的文件顯示,該公司12月20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和名古屋證券交易所退市,結束74年的上市歷史。

然而,在戰後日本實現經濟騰飛的過程中,東芝一度被視爲“日本製造”的象徵。時至今日,這家百年老店的命運何以至此?又折射出了什麼?

“日本之光”

說起日本東芝,相信不少國人並不陌生。據央視新聞等此前報道,創立於1875年的東芝一度被視爲“日本製造”的一張名片。東芝於1949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近150年來,東芝曾創下多個“第一”,包括日本的第一個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電視機、第一個電飯煲全都是東芝製造。此外,全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也是東芝研發的,而且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場份額長達7年之久。

“東芝,東芝,新時代的東芝!”20世紀80年代,這句廣告詞一度風靡大江南北,東芝彩電、東芝洗衣機和東芝電冰箱是不少家庭嚮往的“三大件”。

然而,東芝的雄心遠不止於此。隨着時代的變遷,東芝還曾打造出橫跨電氣、半導體、能源、基建等領域的龐大商業帝國。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半導體技術和產能飛速提升,一躍超過美國,成爲全球最大半導體芯片供應方。

“當時,隨着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東芝產品可謂享譽全球。”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說。曾經的東芝也頗具戰略眼光,放眼半導體、核電等業務。但是,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日本製造業發展遇到較大瓶頸,而東芝成了標誌之一。

何以至此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2009年至2014年,東芝涉嫌虛報營業利潤2000億日元。“當時,東芝便已出現陷入生存危機的苗頭。”陳子雷說。

2015年左右,東芝在被曝光會計造假醜聞後陷入財務危機,其在美國的核電業務又出現鉅額虧損,加之管理層多次調整,經營局面陷入混亂。

陳子雷表示,尤其是東芝在美國的核能子公司西屋電氣2015年底進行的一筆錯誤收購,可謂一大敗筆,給東芝造成超過7000億日元(420億元人民幣)鉅額虧損。

“當時,東芝通過出售優質資產得以避免破產。”陳子雷說,加之會計造假醜聞,東芝品牌的信譽遭到嚴重打擊。

“但是,東芝走到今天這一步,實際上是多重矛盾爆發的結果。”陳子雷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一度輝煌的製造業隨着經濟形勢變化而陷入困境。當時,東芝等日企面臨的大環境是泡沫經濟破滅,加之國際金融危機打擊,日本經濟增長乏力,市場缺乏活力。雪上加霜,此後又發生了“3·11”大地震、海嘯及核事故。

2017年,東芝爲化解資不抵債困境引入外部資金,增資6000億日元(295.6億元人民幣),得以避免退市。但有分析認爲,參與增資的海外股東等行使發言權,會影響東芝經營。

“作爲一家上市公司,東芝的運營在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股東的意見,而經營管理者的權力相對有限。”陳子雷說。但是,股東追求的是營收,包括短期效益,而管理者追求的是產品研發以及企業長期發展,這也被視爲“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利益之爭。

“可以說,東芝面臨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其命運凸顯出不少日企存在的一對矛盾——在有着傳統企業文化的日本,現代企業文化顯得格格不入。”陳子雷說。在日本的傳統企業文化中,“委託人”較爲尊重“代理人”,管理者的權力甚至可能大於股東,而現代企業文化則相反。

在此背景下,儘管東芝多年來曾躲過破產危機,但長期面臨經營困難的局面,技術創新、戰略投資等業務也受到掣肘。

2022年,東芝開始尋找收購方,以便與上述海外投資者切割,爾後吸引了多家有意向的投資方。當年10月,東芝選定以國內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爲主、由20多家日本公司組成的財團作爲優先收購方。

今年3月,東芝宣佈,已同意該財團提出的收購方案——以每股4620日元(約合227.6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東芝股份,總收購額約2萬億日元(約合1050億元人民幣)。

今年8月起,該財團正式向東芝發起總額約2萬億日元的要約收購。東芝方面說,JIP財團將把東芝收購爲全資子公司。

今年9月,該財團完成對東芝的要約收購,爲東芝私有化退市掃清障礙,JIP財團也隨之成爲東芝母公司及其最大股東。

東芝社長島田太郎曾在收購完成後說:“能得到衆多股東對我公司想法的理解,深表感謝”,東芝“將在新股東支持下朝嶄新未來邁出一大步”。他說,即使私有化完成後,東芝仍將爲提升企業價值“做正確的事”。

上月,東芝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公司私有化提案,宣佈於12月20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昨天(12月19日)是東芝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當天該公司股票收盤價爲每股4590日元(1美元約合144日元)。

接下來,東芝將於12月22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選出7名董事成立新的經營班子。此前還有報道稱,隨着東芝年內摘牌退市,其將與一直介入經營的海外基金斷絕關係。

至此,有着近150年基業的東芝走到退市這一步。這家百年老店的命運何以至此?

“可以說,東芝走到私有化退市這一步,是爲避免破產倒閉而做出的不得已選擇。”陳子雷說。過去,作爲一家上市公司,東芝在企業營收等信息公開方面面臨較高要求,並受到證交所嚴格監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經營困難的背景下,近年來東芝多次傳出併購重組方案,但均告流產。有分析說,東芝的重組方案遲遲難以確定,與東芝握有敏感技術、日本有關方面對投資方的選定特別慎重相關。

陳子雷表示,鑑於東芝在日本製造業的影響力,加之涉及外國資金,日本政府頗爲重視併購重組方案。“日本政府希望東芝保持競爭力和獨立性,儘量避免外國投資流入。”

無獨有偶,2016年中國臺灣鴻海集團收購日本夏普一事也曾遭遇類似波折。

眼下,隨着東芝退市,其74年上市公司身份將被終結,股東將統一爲JIP財團。陳子雷解釋說,這意味着東芝今後將不再從證券交易市場進行直接融資,而可能會從銀行等渠道進行間接融資。

“此舉或許可以規避一些風險,例如股東對管理者的影響,但東芝仍面臨融資等發展問題。”陳子雷說。

展望前景,東芝社長島田太郎上月在股東大會上說:“東芝曾憑藉驚人的技術風靡世界”,並強調希望通過歸入JIP等國內聯盟旗下,“擁有穩定的股東體系,讓創新技術再次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陳子雷說,接下來,東芝經營能否重建,有待觀察。東芝面臨的緊迫挑戰是努力度過財務危機、解決融資問題、實現營收好轉、推動企業長期發展戰略重回正軌。

冰山一角?

實際上,跌落神壇的東芝並非個例。多年來,“日本製造”“爆雷”現象並不鮮見。例如在2006年,豐田汽車公司因剎車等設備存在缺陷而召回近8萬輛車。

2008年起,日本高田公司生產的“死亡氣囊”造成超過百人死傷,引發全球關注。8年後,高田公司又被曝篡改測試數據。

2016年,三菱汽車公司自曝汽車油耗數據作假長達25年。

2017年,日本第三大鋼鐵製造企業神戶制鋼再一次被曝出篡改數據醜聞,波及豐田、日產等200多家日企。

同年,日本化工巨頭東麗株式會社曝出數據造假醜聞……

從享譽全球到跌落神壇,這些醜聞令“日本製造”這塊招牌遭受重重打擊。這背後是否存在共性?

陳子雷表示,這些日企的命運一方面受到企業自身的制度、文化因素影響。“相比之下,歐美企業更關注市場變化,而日企更關注產品變化。”

另一方面,這類日企的生存發展還受到日本經濟形勢乃至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

“設備缺陷、數據造假……折射出的都是成本問題。這些問題大多發生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只是多年後才被曝光。”

陳子雷補充道,在凸顯新舊企業文化矛盾的同時,這些日企的命運也引發一些思考。例如,這些老牌知名日企面臨的生存環境是否越發嚴峻?東芝是否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此次東芝私有化退市,或將成爲‘日本製造’走向衰退的風向標。”陳子雷說。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來日本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爲東芝的命運埋下伏筆。眼下,日企乃至各國企業又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

例如,在各國朝着新能源轉型的背景下,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今年初宣佈,豐田章男將辭去社長職務。豐田章男表示,豐田汽車需要由年輕力量來實現創新。

又比如,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供應鏈體系受到新冠疫情、武裝衝突等事件衝擊。在日本面臨40年來最高通脹水平的背景下,大名鼎鼎的松下電飯煲告別“日本製造”。

此外,隨着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興起,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的製造業巨頭紛紛呈現出擁抱數字化的趨勢。從政府到企業,日本也正在爭議中“擁抱”ChatGPT這樣的新技術。(上觀新聞)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