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過好每一天,充滿熱情地生活

主題:電影《姥姥的外孫》百老匯系列影城導演映後活動

時間:9月2日

地點:線上,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海MOViEMOViE影城,杭州百美匯影城,上海百美匯影城,成都百麗宮影城

嘉賓:泰國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PatBoonnitipat)

主持:鍾秋夢(深圳),秦以平(上海),戚瀅(北京),宋薇(杭州)

泰語翻譯:朱樂源

8月23日,2024年泰國電影票房冠軍《姥姥的外孫》在中國公映。一經上映,該片便獲得了中國觀衆的如潮好評,豆瓣評分漲至8.9分,收穫了1.2億中國內地票房成績。

《姥姥的外孫》講述了出身泰國華人家庭的無業青年阿安無意中得知了姥姥身患絕症後,希望能在姥姥離開世界前成爲姥姥心中的“第一順位”。但面對有着同樣目標的舅舅們,阿安這條爭當全職孝孫的路並沒有他預想的那麼順利,圍繞遺產之爭開啓了祖孫之間一段溫暖治癒的親情故事。

9月2日,“百老匯系列影院”特別策劃活動邀請了《姥姥的外孫》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PatBoonnitipat)隔空連線,與深圳、北京、上海、成都、杭州五城六店的觀衆在映後進行對談,回憶幕後創作故事,暢談親情敘事的動人瞬間。

堅信把搖籃曲放入電影中會讓觀衆獲得共鳴

杭州百美匯:非常感謝導演帶給我們這樣一部細膩溫柔的電影。影片中有幾個場景和對白都觸動着觀衆的情緒。其中最觸動我的是潮汕童謠的情節。這是在原劇本中沒有的段落,是導演加到電影中的元素,且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就已經埋下了伏筆。阿安給姥姥唱這首童謠的時候,感染力特別強。請問您是怎麼了解到這首潮汕童謠的,這樣的設置有何考慮?

帕特·波尼蒂帕特:現實中很多姥姥基本上是從孫子一兩歲的時候,就開始養育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姥姥吟唱搖籃曲伴隨孫子成長的情節。我有了這個想法後,也從另外一個導演朋友那裡得到了建議。我回去和編劇商量了一下,覺得在電影的某一處出現這首搖籃曲會是一個亮點所在。我也去問了我媽媽,小時候我的姥姥有沒有唱過搖籃曲給她聽。我媽媽馬上現場唱了出來,當時我的姥姥也在場,大家就這樣在同一個空間裡感受着小時候聽到的搖籃曲,種種的童年回憶都涌上心頭,產生一股非凡的力量。所以,我堅信把這首搖籃曲放進電影裡面,觀衆也會獲得共鳴。另外,由主角阿安來唱這首搖籃曲給姥姥聽,我相信會產生一種更加深刻的感受。

杭州百美匯:電影整個故事用生活流、輕喜劇的方式,把如此深刻的議題呈現給了大家,每個角色的“各懷鬼胎”都活靈活現。姥姥家所遇到的如養老、子女爭奪遺產等問題,都體現着現代經濟利益對傳統價值的衝擊,有很強的現實性。在創作劇本的時候,你們做了哪些功課?

帕特·波尼蒂帕特:我們確實做了不少非常繁重、細緻的功課。這部電影裡面的每一個情景、每一句對話,都是經過大量的討論和分享才呈現出來,其中包括一些來自我跟編劇真實生活中的經驗。電影裡講到了三代人的故事,分別是姥姥、父母,還有主角阿安和他的堂妹阿梅這三代,我們通過跟演員的對話和討論,汲取一些他們的想法和看法,以更好地結合到電影中。

深圳BC:電影的最後一幕,家人跟隨着靈車穿越城市,隨着景觀的變化,看到的是泰國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變遷,以及姥姥的家庭變化,請問這一幕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拍攝這個場景是怎麼設計和實施的?

帕特·波尼蒂帕特:設計這個場景的時候,我們希望在靈車經過整個城市的時候,由男主角阿安帶着姥姥重新讓觀衆去回憶一遍電影裡面發生故事的情景。同時,也讓觀衆去回憶我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我每一次再回看我寫的劇本,我都會被這一段的劇情感動。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姥姥、家人,還有我愛的人。所以,這個場景在整部電影裡面,可以說是拍攝要求最高的。我希望它呈現的效果是非常自然的。在劇組和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電影最終呈現出了我想要的樣子。

希望大家在電影中獲得動力繼續認真地、充滿熱情地生活

深圳BC:在四季變化並不明顯的泰國,導演用石榴的成長來比喻生命的過程與時間的流逝。影片用蔥鬱又飽和的生命顏色,來處理其實非常悲情的主題,請問導演採用這一細節的用意?

帕特·波尼蒂帕特:這部電影的故事是比較悲傷的,是一個悲劇色調題材的作品,講述了人的離開以及生死循環的主題。但是我個人不希望大家在看完電影之後更加悲傷,我希望大家在看完之後獲得一種動力,繼續認真地、充滿熱情地生活。所以在一開始導演這部作品的時候,我是往這個方向去構思的。

關於這部電影的人生主題,尤其是每個角色,都有各自思考的角度。像姥姥這個角色,她經歷了非常勞累的一生和社會的枷鎖。到了中後期,她反而用一種放下一切的樂觀態度去發現和看見生活中的美好。如果觀衆從一個整體的方向去看,可能會覺得電影是比較傷感的,但裡面的角色實際上是在非常認真地去過好每一天。這也許不是一件消極的事情。

北京BC:我覺得音樂在影片中有非常強的作用,其中主要使用的是鋼琴曲,在一些重要段落會有絃樂的配置,請問導演在電影配樂的設計上有什麼樣的用意?

帕特·波尼蒂帕特:這部電影的配樂也是由我們的團隊一起去討論的,包括製片人、我,還有音樂團隊。我們的初衷是希望採用一些聽起來不爭搶、比較安靜的背景音樂,同時經典不過時,讓電影配樂聽起來難以辨認特屬於某一個時代,希望這是每一個年代都可以共享這個故事的感覺。所以,我們選擇了鋼琴曲,它的旋律非常簡單,存在感也不強,如果需要引起觀衆共鳴的時候,也可以透過這個樂器去增強情緒的表達。這部電影的配樂作曲家也非常厲害,以鋼琴創作了很溫和親切的旋律,很符合電影的風格和主題。

上海MM:《姥姥的外孫》中飾演姥姥的周明珠女士(烏薩·薩梅坎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一位素人演員,她演技真的令人敬佩。導演是怎麼選中她來出演姥姥一角?不知道老人家現在近況如何?希望代爲傳達中國觀衆對她的問候,祝福她平安喜樂、身體健康。

帕特·波尼蒂帕特:周明珠女士最近非常好,身體也很健康。我們的電影在很多國家都有上映,也會有一些宣傳的活動,所以最近她的孫輩帶着她在不同的國家往返旅行,順便做一些工作。我待會也會給她發消息,告訴她今天也有中國的觀衆在觀看我們的作品。

姥姥的選角過程是比較漫長的。我們從一開始就設想找一個非專業的演員來呈現一種自然的表演。我們需要一個新人演員,但是年紀也要符合我們的角色。我的助理導演在之前跟姥姥這位演員有過合作,機緣巧合之下就請她來試鏡姥姥的角色。在看了她的表演之後,我被她那種自然的狀態吸引了。那時已經確定馬羣耀飾演男主角。我們決定讓姥姥和孫子兩人一起試戲,結果就像大家在電影裡面看到的這樣,他們第一次見面就產生了非常好的化學反應,我當時就決定由他們兩位來主演。

我希望以我熟悉的中國元素和文化去創作

北京BC:影片最初的名字其實是TheChineseFamily,請問導演爲什麼會關注在泰國的潮汕籍華人家庭,也想問一下這個羣體在當地對於這部影片的反響是什麼?

帕特·波尼蒂帕特:首先,我想更正一下,TheChineseFamily這個名字,其實是整個電影項目的名稱,不是這部電影的曾用名。我會關注在泰國的潮汕華人羣體,是因爲我本人的祖籍跟廣東地區和客家羣體有關聯,本片編劇也是一個有潮汕血統的泰國人,我們認爲中國文化在泰國得到傳承,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雖然我本人一直沒有機會去到中國,但我一直覺得我跟中國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我的根就在那裡。作爲我的第一部電影,我希望以我熟悉的中國元素和文化去創作。

中國文化其實已經深入泰國文化當中。前一陣子,我到泰國南部的宋卡府,跟當地的觀衆互動,不少觀衆來自華人社區。他們都是年長的觀衆,最小的也有六七十歲,較爲年長的甚至有八九十歲。這些老人家很長時間都沒有進過影院了,他們通過我們的電影獲得了一些共鳴和一種幸福的力量。不同國籍和年齡的觀衆,都可以從中感受到那一種親近的關係。

上海觀衆:整部電影的對話沒有任何廢筆,故事也是以男主角的視角展開,很少出現他的視角看不到的畫面。但是,有一個場景,我覺得好像脫離了這個原則,就是在醫院時媽媽和舅舅對話的場景,其實男主角阿安應該是聽不到他們的對話的。我很好奇這個場景導演是怎麼樣去拍攝的呢?

帕特·波尼蒂帕特:這個場景的重點是想突出兩個人物角色之間的關係。男主角的大舅已經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想通過這個場景重新審視家庭的定義,讓觀衆去思考,大舅已經結婚有了家庭,那他是隻有三人的這個小家庭,還是說他的每一個兄弟姐妹,包括媽媽,也屬於他家庭的一部分呢?從阿安媽媽的角度來說,他們兄妹好像已經都屬於另外的小家庭了,比如說她哥哥的妻子,算是她的家人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爭論的點。

隨着時間流逝,即使是親近的家人,他們的關係和想法也會隨之產生一些變化。所以,我覺得這個場景只能由這兩個角色來交代,這對兄妹可以更好地反映我想要傳達的家庭定義的思考。如果男主角阿安在場的話,他們就不會產生這樣對話,也許會以長輩身份進行爭吵,可能會以別的角度看問題。但是阿安不在場的這一時刻,他們在醫院的對話,就回歸到了作爲兄妹最簡單、最直接的家庭關係中進行。

(轉載自“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百麗宮影城”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