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低落 卡達辦世足風波不斷

波灣產油國卡達因人權紀錄欠佳,從其拿到世界盃主辦權開始就爭議不斷。

卡達籌備興建世界盃基礎設施期間,陸續有剝削虐待移工的醜聞傳出,包括高溫酷熱下超時工作、薪水遭扣剋、護照被取走、生活環境髒亂惡劣,《衛報》去年2月報導,自卡達取得世界盃主辦權後,已有6,500名移工喪生。此外,卡達法律嚴禁同性戀行爲,壓迫LGBTQ族羣也爲人詬病。

早在2020年7月,好幾個人權組織便找上國際足球總會(FIFA)的14家贊助商,要求施壓FIFA改善卡達勞工的工作環境,愛迪達、麥當勞、可口可樂等起而響應。

當初卡達出線成功申辦世界盃就引發議論,這個中東小國人口不到300萬,國土面積不及美國康乃狄克州,成爲歷來面積最小的世足賽主辦國。俄羅斯與卡達接連取得世界盃主辦權後,兩國行賄FIFA官員的傳聞就沒斷過。

卡達並非足球強國,過去21屆世界盃從未打進會內賽。還有就是氣候問題,世界盃以往都在夏季舉行,但卡達是沙漠國家,7月平均氣溫達華氏108度(攝氏42度),因此FIFA破天荒決定,本屆世界盃延到秋末開踢,卡達也成了首個主辦世界盃的中東國家。

卡達在爲期一個月的賽事期間,要接待32國參賽隊伍,以及預計逾百萬從世界各地涌入的球迷。爲解決基礎設施不足問題,卡達砸2,200億美元建造七座比賽場館、100間飯店、連接各場館的全新地鐵系統、一座每天可容處理1,300個航班的新機場、接待中心、購物商場等等。相形之下,俄羅斯主辦2018年世界盃只花了116億美元。

儘管業者對贊助充滿爭議的卡達世界盃有所顧慮,但對美國企業來說世足賽仍具行銷利多。上屆未進入會內賽的美國隊今年終於拿到門票,有助刺激收視率,加上11月世足賽開幕後就碰上「黑色星期五」折扣季,給了零售業搭足球熱促銷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