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驅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變革

原標題:人工智能驅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變革

10月19日,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WICV)在北京亦莊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閉幕。爲期三天的大會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全球十大發展突破》《智能網聯汽車全球十大技術趨勢》《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共識》等一批創新成果,爲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指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鍾志華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全球十大發展突破"高度凝聚了過去5-10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奮鬥成果,見證全行業的發展歷程。《智能網聯汽車全球十大發展突破》和《智能網聯汽車全球十大技術趨勢》兩個文件分別在第一個突破和第一個趨勢中同時出現關鍵詞——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深度融合

2015年7月,"人工智能"被寫入《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不到10年的時間,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爲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近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楊亞俊表示,中國初步構建了較爲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在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向下,人工智能已經深度融入各產業,滲透進生活。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爲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人工智能研發和實踐應用,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製造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提升用戶駕駛安全性、幸福感、便利度和交通運輸效率。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數據顯示,完成備案並上線爲公衆提供服務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近200個,註冊用戶超過6億。其中,理想汽車全自研多模態認知大模型Mind GPT於今年3月正式通過國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成爲首個通過該備案的汽車品牌自研大模型。

在智能製造領域,新能源汽車產業通過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技術,顯著提升投入產出效率,實現提質增效。當前,我國已經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理想汽車常州智能製造基地、理想汽車北京智能製造基地就位列其中。理想汽車通過自研Li-MOS智能製造系統、連山雲端預警系統等,實現了數據驅動生產,每40秒下線一輛豪華品質汽車,有效保障車輛質量一致性,實現每輛車全生命週期內的質量追蹤管理,樹立"上市即上量,上量即高質量"的行業新標準。

人工智能催生顛覆性技術

當前,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爲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引發了動力變革。人工智能在科技創新領域帶來新工具、新方法和新範式,在產業創新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和產品服務創新能力。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人工智能時代給汽車行業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AI成爲驅動汽車變革新的決定性因素。

產業變革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自動駕駛"。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鄧志東看來,自動駕駛作爲一項顛覆性的重大前沿技術,具有原創性、高效能與高質量的內涵特徵,能夠帶來交通與出行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會帶來出行服務質量、安全性與整體交通運輸效率的大幅度躍升。

2024年10月23日,理想汽車正式推送全新一代雙系統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端到端+VLM"。該方案由端到端模型、VLM視覺語言模型和世界模型共同構成,具備高速迭代的能力,在安全性、舒適性和效率上大幅提升,爲實現全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技術路徑。端到端模型用於處理常規的駕駛行爲,從傳感器輸入到行駛軌跡輸出只經過一個模型。VLM視覺語言模型具備強大的邏輯思考能力,可以理解複雜路況、導航地圖和交通規則,應對高難度的未知場景。世界模型結合了重建和生成兩種技術路徑,其構建的場景爲自動駕駛系統能力的學習和測試創造了更優秀的虛擬環境,使系統具備了高效閉環的迭代能力,確保系統安全可靠。

理想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想表示,從雙系統方案開始,纔是真正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去做智駕,而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算力。10月18日,理想汽車第100萬輛新車交付,百萬用戶規模將提供海量優質數據,結合企業長期保持高額技術投入,理想汽車已經進入技術帶動市場、市場反哺技術的正循環階段,爲人工智能融合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優秀範本。預計到2024年底,理想汽車累積的訓練里程(數據)將超過30億公里,訓練算力超過8EFLOPS。

理想汽車智能研發副總裁郎鹹朋出席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並表示,理想汽車的願景是在2030年成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而其中智能駕駛會是最核心的方向之一。理想汽車希望通過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助力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也共同加速和期待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

未來,隨着人工智能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新能源汽車企業需要在發展電池、電控、電驅動三大系統關鍵技術的基礎上,持續加大智能化、網聯化研發投入,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落地,催生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進而助力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