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破萬的《追風者》爲什麼能成功破圈?

這年頭,一部劇能火能出圈,確實不易,但也不那麼新鮮。

一般來說,一部劇能引發全民討論,體現的是它的熱度和話題度。

但如果能一部劇能讓大佬下場評價,體現的是什麼?

是徹頭徹尾的破圈?

還是對內容的絕對認可?

最近這部講述民國金融諜戰故事的《追風者》,不單引發了全民的討論和關注度,還讓金融圈大佬任澤平和內容圈大佬樊登對它讚不絕口。

金融、歷史、諜戰等要素buff疊滿,乍一聽對觀衆來說有一定門檻,沒想到這門檻非但沒有成爲阻礙,反倒成了破圈的關鍵。

全民追逐《追風者》

這部劇現在有多火呢?在目所能及的範圍內,“當追劇者、研究《追風者》”儼然成爲了一種新潮流。

上線15天以來,《追風者》愛奇藝彈幕總互動量破2億,酷雲數據顯示,該劇的央視實時收視率峰值突破2.5%。在雲合、骨朵、貓眼、燈塔、德塔文等多個數據平臺榜單,該劇連續多日登頂,多項數據表現“高開瘋走”。

就在剛剛,《追風者》熱度值正式突破10000大關,成爲愛奇藝今年首部熱度破萬作品。

數據是一種結果,它客觀且直白,但如果從更具體和細節的部分去看,就會發現《追風者》這部劇有個非常不一樣的點是:

它受衆的覆蓋面非常廣,廣到可以跨行業、跨年齡段、跨圈層。

最關鍵的點是大家還都買帳,統一了不同圈層,不同喜好的觀衆的審美。

比如前面提到的金融圈大佬任澤平看它,看的就是一個金融對時代的影響,像是照鏡子。

但它不單是讓金融大佬看門道,普通觀衆的各種口味也完全能被滿足。

懸疑黨八倍鏡看追風者,細到可以把劇照再來來回回扒上一遍找線索;劇情黨被小人物的艱難歷程虐的七暈八素,任何人都無法從#追風者阿文跳樓#的熱搜中笑着走出來。

甚至有觀衆巴不得從片尾曲裡找到點劇情的蛛絲馬跡,好給自己一點心理預期,生怕被虐的受不了。

而對於品質黨和氛圍黨來說,則是被劇集的鏡頭語言深深折服。不得不說導演真的很厲害,僅僅是一幕背影,都能讓觀衆感同身受信仰坍塌、人生失意的無力感。

當然這些滿足觀衆味蕾的“大菜”,都離不開人物的塑造與演員的演技。

就拿劇中的女性角色來說,《追風者》裡的女性扛得住事兒,拿得起槍,沒有一點嬌妻文學的影子,它尊重女性,也讓觀衆看到了那個年代的女性力量。

每個角色在這部劇裡不論大小,都能讓觀衆記住,潛力股和老戲骨的演技都能爲人稱道。

提一個劇中的配角,宋美娟的扮演者張伊君。她飾演的是風塵女子,演員卻做到了香豔但不豔俗,嫵媚裡還摻雜了知己感。

給大家看看她的眼神戲:

至於老戲骨,最喜歡的還得是王學圻老師飾演的徐諾。王學圻老師完美詮釋了一個外表嚴肅,內心柔軟的人物形象,甚至讓人想起自家親近的長輩。

但《追風者》這部劇的驚喜遠不止這些,它最讓驚訝的是它年齡層上的跨度。

下至小學生,上至咱爺爺奶奶都愛看。愛看到啥程度呢?

現在小學生日記裡寫的都是這劇,甚至會把劇裡魏若來的人生志向當成自己日後的奮鬥目標。

孩子看,家長也看。以前學校家長羣裡聊的是奧數競賽,現在說的是《追風者》劇情。爺爺奶奶則是飯後守着電視機等開播,屬於是全家上下,不分老少都愛看這劇。

如此龐大的覆蓋面,帶來的必然是各種意想不到的破圈效應。

光是“看”已經滿足不了這屆觀衆了,隨着劇情的不斷推進,甚至出現了獨屬於《追風者》的“追風”效應。

《追風者》爲何讓人追逐

《追風者》引發的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它打開了觀衆的求知慾。

現在關於《追風者》,劇粉們最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看《追風者》,補歷史知識。”

不同觀衆研究的方式還不太一樣,有的人是一邊看劇,一邊搜資料去了解當時的歷史事件、思想交鋒、技術引入和實業發展。

有些觀衆則是從臺詞的典故里入手,不放過這部劇裡的任何歷史相關細節。

甚至有不少觀衆表示,自己學的歷史知識,在這裡完成了閉環。

“上學時沒搞懂的'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這部劇裡搞懂了”。

歷史知識要補,金融知識更是要補。

劇中出現的四大家族是歷史線索,而銀行、證券、股票則算是金融線索。

爲了讓普通觀衆更好理解劇中出現的金融知識,有很多金融生在網上耐心解釋,甚至提出可以陪看《追風者》,隨時答疑解惑。

甚至有網友跟着魏若來學習鑑別真假銀元的小訣竅,“一捏、二彈、三吹、四聽”,要再拿不準就上秤,真銀元的重量是26.7克。無數網友開始在家翻箱倒櫃翻出自己家裡的銀元跟着劇裡的步驟實操。

“求知派”選擇把劇看深,看厚,“行動派”們則是把目光投向劇中故事發生的背景地江西。

譬如,有些觀衆循着“地理、歷史”兩開花原則,開始研究江西還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也有網友在發掘縱向歷史的同時,還得補起了《追風者》那個時間段的橫向歷史,體悟到了江西獨特的歷史地位。

手快的,已經開始總結江西旅遊攻略了。劇粉們都巴不得自己馬上就能去江西走一遭。

這種“解剖式”看劇的方式,讓感受的是觀衆對真正的好內容是有感知和鑑別度的。

誠然《追風者》這劇表面上是讓知識以猝不及防的方式進了腦子,但在桃看來,能引發金融圈、歷史圈、文旅圈、內容圈等不同領域的破圈現象,是依靠着真正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好內容,來撬動觀衆的熱情和行動力。

對觀衆來說,看劇不再只是怡情、娛樂,更能帶動一種全民性的風潮,讓我們都能試圖從中“學”到點什麼,好內容的影響力自然也就能從劇中延伸到現實生活。

創新是創作的良藥

《追風者》這部劇的好,認爲實在是無需多言。就像網友對它的評價那樣,它吸引人的地方太多,它關於時代、關於歷史、關於一個人的命運、關於理想、關於未來…

如果真的要再補充一個評價,認爲《追風者》得到觀衆認同,還在於創新。所謂創新,並非停留在空談或是刻意標新立異,而是爲觀衆帶來更有新意的體驗。

一言以蔽之,《追風者》的“新”,就在於其新的視角。這個視角分爲兩種,一種是敘事背景視角,一種則是故事的人物視角。

在以往的諜戰類型敘事中,一部劇容易被視爲“對過往沉澱的復刻”,是人與事件的堆疊。

但《追風者》卻反其道而行之,將“金融+諜戰”的融合視角,作爲重新認識世界的孔洞。它讓觀衆在劇中認識到,歷史並非是死亡的事實,並不侷限於檔案、口述、影像和幾句高度的概括,歷史反而具有“新鮮感”,人們通過《追風者》纔對歷史鮮爲人知的另一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自發地從關注、到了解、再到研究那個時代的歷史。

而滾滾浪潮之下,《追風者》也讓觀衆感知到,歷史發展的背後離不開金融的博弈,人們更加理解金融活動既是資本遊戲、也是民生根本,它轉動起時代發展的齒輪,也導向着歷史發展的必然。

除了敘事視角新,《追風者》更捕捉到了觀衆對大時代宏觀敘事的疲憊,選擇將故事聚焦於宏觀下的個體呈現,這點是當下影視創作中極其缺乏但必要的。

《追風者》結結實實的,拍出了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掙扎與生存。

拿男主魏若來來說,他的設定是來自江西的窮小子,他最開始就是想找個工作,一來掙錢養家二來孝順家人,多的別無所求。

這也是爲什麼《追風者》開播後,經常能看到的梗是“魏若來演我”。

因爲這樣的故事和情緒,不單屬於魏若來,也屬於咱們這些普通人。

主角的設定接了地氣,觀衆有了代入感,自然更能感知到人物的成長。

對很多觀衆來說,魏若來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真男主。

觀衆可以清晰感知到他的成長,也能感知到信仰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在日積月累中覺醒的。

在人民利益、國家危難和自我生存的這些現實問題夾擊和推動下,他才從一個“小人物”一個“普通人”走向了“大義”的道路。

觀衆能感受到他的絕望和心疼,更能理解他的熱血和熱烈。

但只有魏若來可以讓觀衆帶入和投射嗎?很顯然不是,這劇中的每一個角色共同構成了一個歷史羣像。

魏若來高低算混出點眉目,在歷史的洪流中隱約能夠感知到發生了什麼,可真正身處於歷史中的普通人,絕大多數都是茫然的。

我們可能是劇中被捲走錢而不知原因最後含恨而死的阿文,也可能是傾家蕩產後瘋了的周姨。

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是無力的,也是無措的。

這種時代情緒的強烈共鳴,讓觀衆對於《追風者》這部劇更能看進去和看下去。

而當我們試圖從小人物的視角再去回看《追風者》的金融視角,纔會發現這個創新有多絕。

以前,人們對於小人物在時代裡如何被看不見的大手操控,既不知道也不咋關心,但《追風者》直觀的展現了金融的力量於小人物的殘忍。

尤其是在假幣案、證券案相繼出來之後,觀衆第一次在一個劇裡具象感受到了,什麼是“平民百姓的血淚書寫了歷史的一頁”。

就是這樣一開始以爲哪哪都不挨着的金融視角、諜戰要素和小人物成長的三線並行,構成了《追風者》的創新性和它獨一無二的破圈效應。

同時,很多觀衆在劇中小人物身上所感受到的激情和激勵,就是因爲身份沒有差異才能促成共鳴。

這纔是《追風者》打動了億萬觀衆的關鍵之處。

認爲,愛奇藝的初心其實就如同《追風者》中的那句臺詞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有名字”。

設計/視覺:SaiBO XiaOsI Men

#播客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