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能源汽車哪兒都能去” 蔚來發布加電縣縣通計劃

蔚來充換電網絡建設正在加速延伸。8月20日,蔚來在“Power UP 2024 蔚來加電日”正式發佈加電縣縣通計劃,旨在加密蔚來充換電網絡佈局,將加電服務拓展至全國各縣。

加電縣縣通計劃分爲兩部分:在2025年6月30日前,實現全國充電縣縣通,覆蓋全國除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外所有縣級行政區;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北京、上海、廣東等14個省級行政區超1200個縣級行政區換電縣縣通。2025年底前,新增完成湖南、河北、陝西等13個省級行政區換電縣縣通。從2026年開始,攻堅其餘省級行政區的換電站建設。

補能基礎設施下沉

對於加電縣縣通計劃,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認爲,蔚來此前對於補能基礎設施建設提出的往往都是數量概念,而基於當前用戶需求,蔚來充換電網絡建設要更清晰的規劃目標,讓用戶真正覺得新能源汽車哪兒都能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家充樁安裝率僅爲28.8%,超7成新能源汽車用戶都沒有家充樁,而公共充電設施數量不足、分佈不均,導致充電難仍是制約用戶購買電動車的重要原因。同時,三線以下城市新能源車滲透率目前僅在20%左右,相比一二線城市滲透率提升空間較大,但三四線城市補能基礎設施的不足,也一定程度制約了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的釋放。

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表示,縣縣通不是簡單的下沉,而是一個立體的廣域覆蓋,包括城區、縣以及更偏遠的地方,而在部分市區充換電設施空白區域,蔚來也要去補充補能設施。

事實上,蔚來自2018年交付之初開始佈局充、換電設施,截至8月20日,蔚來已在全國建設23009根充電樁、2480座換電站,累計爲用戶提供超4563萬次充電服務、超5100萬次換電服務。蔚來充電樁佈局多、覆蓋廣,並向全行業開放共享,近80%充電電量服務非蔚來用戶。蔚來換電站覆蓋城區和高速,已建成7縱6橫11大城市羣高速換電網絡,建設832座高速換電站,覆蓋19個省級行政區。

蔚來能源加電縣縣通計劃的發佈,意味着蔚來在該領域完成了從0到1的過程,正式邁入從1到10的大規模建設新階段。

開啓加電合夥人計劃

目前,蔚來充換電補能網點分佈全國各地,部分延伸到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人口密度都不高的偏遠地區。根據加電縣縣通計劃,2025年底前,蔚來將累計完成27個省級行政區、超2300個縣級行政區的換電站全覆蓋。

但業內普遍認爲,補能基礎設施中,尤其是換電站,前期投入高、回報慢,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由此看來,推進換電站更深更廣覆蓋難度不小。

不過,在李斌看來,補能商業模式要“算大賬”,即使不盈利,也要把基建作爲重要的投資方向,爲更好從用戶利益出發,補能設施則必須進行超前佈局。“如果把蔚來和樂道品牌都考慮進來,我們已在換電網絡方面提前了兩年進行佈局。我們一座換電站平均來說每天有60單就能實現盈虧平衡,現在已經有20%的換電站達到這個標準。”

本次蔚來正式開啓加電合夥人計劃,向全社會開放合作建設充換電站,旨在積聚社會資本,共同建設、共享收益。

秦力洪介紹,蔚來“加電合夥人”共分三種模式:一是充電站加盟,適用有場地和電力資源的合作伙伴,雙方分享服務費收益;二是充換電固定收益,適合資金成本低、追求長期穩健收益的合作伙伴,獲得固定服務費收益;三是充換電站保底+分成模式,適合追求潛在更高收益的合作伙伴,獲得固定保底收益+服務費收益分成。

業內人士認爲,向全社會開放合作加電網絡建設的投資渠道,不僅能夠降低蔚來在補能方面的投入,還能提升補能效率。而對於合作方而言,蔚來用戶數量多、充換電站建設經驗豐富、運維團隊覆蓋全國等優勢也使得其成爲優質選擇。

積極參與電網調節

蔚來能源高級副總裁沈斐認爲:“從國家‘雙碳’目標和能源轉型角度考慮,必須大力發展光伏和與之對應的可調資源,而電動汽車與換電站就是最好的可調資源。我們從底層想明白了,就會堅定去做這件事。”

目前,蔚來正積極拓展車網互動、參與調頻等新興商業模式。5月31日,蔚來能源投資(湖北)有限公司獲武漢光創新興技術一期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15億元戰略投資。蔚來表示,本輪戰略投資將用於充電、換電、儲能、電池服務、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製造、運維,以及蔚來能源充換電基礎設施的佈局發展,並支持車網互動創新業務的投入。

據瞭解,今年7月以來,蔚來能源連續10天參與上海市電網需求響應,超過100座換電站參與電網調節,在高溫時段減少用電需求超6萬度,有效減輕電網高峰時段負荷壓力。目前,蔚來能源已組織1767座換電站、超2.7萬根充電樁參與全國電網需求響應以及調峰輔助服務,削峰填谷總量超3億kWh,實現規模化車網互動。

對於平衡用戶充換電需求與電網負荷,沈斐表示:“用戶、換電站、電網構成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在每個局域都有不同的運營調度策略,我們會通過全面的智能化、數字化的手段來幫助用戶提升體驗。同時,也會提前做出負荷預測,在有餘力的情況下參與電網調節,以便匹配雙方需求。”

文 | 中國能源報記者 楊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