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

宣講“三農”政策、體驗田間勞作、手繪和美鄉村、開啓助農直播……今年暑假,江蘇大學54支專項實踐團隊、近500名青年師生奔走在田間地頭、村屯農家。

這場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源於江蘇大學創新推出的一項實踐育人計劃。江蘇大學在今年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圍繞學校“涉農基因”,特別推出“耒耜計劃”鄉村振興專項實踐項目,設計“科技興鄉村”“宣講進鄉村”“調研助鄉村”“志願惠鄉村”“文化潤鄉村”“對話促成長”等專題,引導師生從大學校園走向田園鄉村,開展具有學科特色、推動鄉村治理、助力產業發展等多項實踐活動,用熱情與汗水爲鄉村振興賦能添彩。

讓“科技”紮根泥土

“葡萄種植面積大,最頭疼的就是每年株間除草,還沒有好用的機械,只能我們人工做。”七八月正值寧夏葡萄生長的關鍵時期,葡萄園中瘋長的雜草困擾着當地農戶。

在暑期鄉村調研中,面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農戶的難題,該校農業工程學院“耒耜青年豐饒築夢”實踐團隊拿出瞭解決方案,依託專業特色和課題實踐,研發了一種“自動避障除草機具”,可以有效避開葡萄藤和障礙物,去除葡萄藤的株間雜草。

“我們之前都是僱人除草,耗時又耗力,有了你們的除草機,我們就方便多了。”寧夏紅寺堡區紅寺堡酒莊副總經理虎建仁及當地各大釀酒葡萄種植園農戶肯定了團隊的實踐成果。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科技迴應農民呼聲……這個夏天,來自該校農業工程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的20支涉農學科實踐團隊,走進江蘇、湖北等地的農村地區,在現代農業裝備普及、農產品加工檢測、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貢獻青春智慧。

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

“魏巧老師,大學生畢業後返鄉幹事創業,如何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呢?”

“還是要發揮知識青年善於學習的優勢,緊緊抓住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現代化轉變的機會,依靠科技催生農業新質生產力。”

在全國人大代表魏巧所在的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一場青年大學生與“興農人”的對話正在進行。

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春‘振’當時,行動在鄉村”實踐團隊還與“江蘇省勞動模範”張奎峰、“江蘇省典型示範新農人”胡道中等奮戰在興農一線的工作者“零距離”對話,多方調研鄉村數字化轉型、生態農業等鄉村治理和發展經驗。

“他們投身鄉村振興的實踐故事,讓我們很受啓發,農業依然是很有奔頭的產業。”實踐團大學生吳念真感慨,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鄉村、發展農業,鄉村振興的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闊。

7月以來,該校12支“耒耜計劃”專項實踐團隊在廣西、雲南、河南、江蘇等地,深入農村大田、合作社,參觀農業文化館、尋訪“新農人”、體驗田地耕作,深化對現代農業科技的理解,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加滿“青”力量。

用專業知識幹起“新農活”

“這是我們巴林左旗的毛毛谷小米,營養非常豐富,用它煮飯口感綿軟、香軟可口、味道香醇。”8月1日,在“青耘中國”之“青耘北疆”巴林左旗直播間,契丹御米、毛毛谷小米、野生韭菜花醬等13項產品輪番“上架”,江蘇大學的大學生“主播”正在推介內蒙古巴林左旗的特色農產品。江蘇大學“走讀中國”大學生實踐團把專業知識寫在田間地頭,發揮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專業優勢,幹起了直播帶貨“新農活”。

“從探訪農戶、選取農產品,到制定直播方案,我們團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巴林左旗兩場直播下來,累計觀看人數超6.6萬,最終成交333單,總收益14436.7元。”該校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樑採瑩說。

江蘇大學團委書記張永強介紹,包含“耒耜計劃”專項在內,學校組建了1000餘支、近兩萬名師生的社會實踐團隊,奔赴祖國各地開展公益支教、金融普及、愛心義診等實踐活動,將專業優勢帶入鄉村,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爲村民辦實事,不斷提升實踐能力和社會化水平,促進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戴宇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