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化不再“相望難相見”

30年,一支科研團隊潛心鑽研作物栽培技術……

30年,累計幫助農業種植企業爭取各級各類資金3000萬元,科研資金1000餘萬元……

30年,推動農民累計增收3000萬元,企業增效5000萬元……

2023年主題教育期間,濰坊學院農業精準栽培及數字化種植團隊負責人趙月玲教授在省委主題教育第23巡迴指導組西片區高校現場會上作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彙報,汲取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華優秀傳統農業文化智慧精髓,提出了“順天時、量地利、惠民生”的應用型科研理念,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在標準提質栽培技術、精準水肥藥施用及數字化種植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團隊形成了政產學研商多單位協同、理工農文多學科融合的合作模式;實現了老中青教師“傳幫帶”的模式;實踐了以生產引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科研反哺生產和教學,產學研一體化軌道良性循環的模式。讓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化不再“相望難相見”,貢獻了服務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濰院力量”。

精準契合 促成供需兩端“互奔赴”

在農產品出口大縣安丘市,提起一支被當地種植戶交口稱讚的大學教師農業科技團隊,大家直說三個“沒想到”:沒想到普通農戶搞不明白的種植難題,竟有大學老師也在做研究;沒想到大學老師不但趴在田間地頭搞研究,還面向農民搞技術推廣和科普;沒想到看天吃飯的農民,有了實用科學技術的加持就能增產增收。

她們就是被當地政府、企業和種植戶高度信賴的濰坊學院農業精準栽培及數字化種植團隊。安丘市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000多家、家庭農場1300多家,對農產品安全和農業產業升級的技術需求較高。團隊主要成員趙月玲、姜雪連作爲濰坊學院高端人才服務企業成員被派駐到當地,聯合企業申請專利10餘項,完成各類項目10餘項,爭取配套資金3000餘萬元。

針對安丘生薑連作障礙產生病害、蟲害,導致生薑種植面積銳減,出口受限的問題,團隊研發了生薑數字化組培擴繁技術,建立了平頂姜等4個品種的脫毒體系,攻克了數字化組培擴繁技術,填補了安丘市生薑產業空白;在安丘官莊鎮長生源農場建設組培擴繁實驗室300平方米,每年可產脫毒苗1000餘萬株,目前已建成600畝種苗基地。脫毒姜可脫除病毒及病原菌,提高產品安全性,配套數字化種植技術,節省人工40%,解決了生產過程用工多、用工難的產業壁壘。

將應用型科研供需精準契合,堅持羣衆需要什麼、地方需要什麼、產業需要什麼,就研究什麼課題,把科技成果轉化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推動“需求”和“專家”匹配對接,真正形成讓地方、學校和教師“相互奔赴”的良好局面。2019年,官莊鎮成立黨建融合體進行土地流轉,團隊教師帶領學生利用寒暑假和畢業設計時間駐紮基地,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開展種植需求和土地流轉意願調查,協助鎮黨委完成6個自然村的土地流轉,建立起了1200畝地的數字化種植示範基地。

因地制宜 引導生產要素“順暢流”

“教授,俺們去年新栽種的‘妮娜皇后’上色效果不好,幫忙看看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教授,您一會去俺們地裡幫忙瞅瞅‘陽光玫瑰’的顆粒飽滿度不夠是什麼原因導致的”。2024年6月,在臨沂郯城縣高峰頭鎮葡萄產業“四雁聯盟”的教學培訓現場,趙月玲教授通過現場互動授課的方式,面對面爲葡萄種植戶答疑解惑。團隊組織召開鮮食葡萄產業發展關鍵問題培訓會,通過對比產業發展大數據,向與會果農們分析了鮮食葡萄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機遇挑戰;講授了“數字化+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就葡萄種植數字化栽培技術進行了操作演示;通過更爲直觀的數據對比,使果農們瞭解了“數字農業”的發展優勢,爲當地葡萄產業“四雁聯盟”發展壯大注入農技科學“源動力”。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於更好集聚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符合高效、智能、綠色、可持續等特徵的新業態新模式。團隊整合高水平大學、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致力爲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培育經濟新動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機遇提供產業升級服務。合作發展處站在服務地方前沿,積極對接地方產業需求,爲二級學院和一線教師找資源、想辦法、促合作。科研處提供政策解讀和項目服務,爲廣大教師與企業開展合作提供有效指導。全校上下都在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優化保障工作,構築起高端人才下沉、技術下鄉、成果落地的“生態圈”。

接續前行 答好人才培養“創新卷”

近年來,團隊組織部分學生在暑假期間到蘭州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進行學習實踐。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同學們針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高寒草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環境問題,圍繞實現高原生態安全這一重大的國家需求,開展了“典型高寒草地的生物適應與進化及其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與生物資源的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在繁忙的實驗室和野外工作中,他們肯吃苦、負責任,獲得實驗室老師的高度評價。

讓學生通過實踐瞭解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教學科研情況,堅定自己的學術方向和目標,有效提高科研實踐能力,團隊多年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已推薦多名學生進入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蘭州大學、重慶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深造。

在團隊的科研基地,有20畝葡萄大棚由學生自行管理,零售價最高達到80元/公斤。《“葡小七”--鮮食葡萄產業領跑者》和《一統姜山---生薑脫毒快繁及數字化管理》接連獲得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第十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省獎。教育培養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創新人才,是團隊多年來接續前行答好人才培養“創新卷”的生動實踐。

接二連三 實現產業服務“全覆蓋”

2023年年末,“首屆特色經濟作物現代化產業發展論壇”在濰坊學院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出席論壇,並在主旨發言中對濰坊學院產學研工作表示充分肯定,提出了未來以科技助力智慧高效節水和綠色農業的工作方向。他希望濰坊學院聯合其他高水平大學共同打造專家團隊,爲區域特色經濟作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團隊致力於農業全產業鏈服務,利用葡萄尾果加工氣泡酒、冰酒及白蘭地;採用農田廢棄物研發生態菌肥;引入生態多樣性理念建設國家和省級生態農場,打造觀光農業。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則是推動鄉村產業攀升的有效途徑。一產培優,推廣標準化種植;二產變強,推進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三產壯大,書寫融合發展文章……當下,團隊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正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相契合,將服務特色產業協同發展的“工筆畫”繪就得愈加清晰。(於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