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難解 高志明盼藉機幫農民轉運

「缺水」似乎已變成「臺灣人宿命」的一部分,高志明表示,義美數度提議、也主動計劃高價契作收購、鼓勵臺灣傳統農民,種植國產「高附加價值、用水量少、低農藥殘留」的農產品;一定要保護、保證農民賺到錢,以維持其家庭生計。

他說,臺灣農業政策根本不需要與全世界「比產量」,要「比品質.比低農藥殘留」才能真正創造附加價值、真正造福農民、保護臺灣農耕地,這可能就是在此缺水時,政府幫忙「臺灣農民轉運」的大好時機。

他強調,道理非常簡單,只怕還無法融入政策;就怕又是「狗吠火車」了!

高志明表示,臺灣農地少又小,「種植水稻」雖然已祖傳數十代,數十年來的農業政策思維,也是以水稻爲首要目標農作物,以致面臨缺水時,政府只能被迫採取「減供.停供.休耕」措施,以維持產業及民生用水。

同時,臺灣山脈高、河川短,每年下雨量雖然多,但季節分配不均,平原也無蓄積能量;又期望繼續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準,用水需求必然增加;「缺水」變成「臺灣人宿命」的一部分;「臺灣種植水稻的農民」更慘,永遠是被限供灌溉水,「休耕」總是首選;此情可能永續循環,每3至5年就會被犧牲一次。

此外,高志明認爲,「防止濫墾濫倒.保護老樹.減緩水庫淤積」,也是政府非辦不可之措施,更是避免臺灣「缺水惡化」的協同重點;可能「知易行難」;但大家不必灰心,就看所有政府機構的執行能耐了!10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