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智能機械化跑出現代農業“加速度”,河源這場現場會科技感滿滿
微風拂面,稻田泛起層層漣漪,在河源市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裡無人駕駛的插秧機、收割機、運糧車、旱旋耕機等各類先進農業機械設備輪番上陣讓農場充滿了“科技範”,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現代農業作業圖景。7月20日,全國工廠化農業與智能農機裝備專項“無人農場服務鄉村振興現場會”在此舉行。
此次現場會是按照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重點專項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要求,圍繞“無人化智慧農場關鍵技術與裝備”的主題進行技術交流,進一步明確無人化智慧農場領域研究方向,促進“工廠化農業關鍵技術與智能農機裝備”重點專項實施,落實“前沿方向引領、強化產品導向、強調應用場景”的專項特色管理思路,爲推進中國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支撐。
據瞭解,2021年,河源首個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範基地在東源縣下壩村建立,基地(一期)總面積4200畝,其中無人農場500畝。該生產示範基地由東源縣政府牽頭,東源國資委下屬農業託管公司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及其團隊合作共建,致力打造廣東最大的水稻無人農場,建成後承擔推動產業轉型、解決耕地撂荒、打造全省水稻制種示範基地和全國無人農場標杆以及探索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等多重任務。
在當天上午下壩村活動現場,一場“科技感”滿滿的水稻無人駕駛機械化耕作、插秧、收割作業輪番演示。一旁的水田裡,無人駕駛的耙田機有序作業;在金色的稻浪中,無人駕駛的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着水稻;插秧機則在無人駕駛狀態下有序插秧,播下一排排綠油油的秧苗。“在智能手機上打開微信小程序,就能在田邊操控機械,簡單方便。”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黃培奎在田邊介紹道。
除了操作機械,管理人員還可以通過智慧農業平臺查看氣象環境、土壤肥情、水源灌溉、作物長勢、病蟲害趨勢等信息,實現節田間無人化或少人化作業,推動糧食生產由機械化向智能化邁進,讓傳統的“看天種田”變成了“用數據種田”。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告訴記者,農業機械“無人化”技術基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計算機程序,從地圖探測到播種量計算,再到監控管理,每個環節都做到了全程自動化,全面實現“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長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等一攬子目標。
據統計,人工撒播水稻,一個人一天最多隻能播6畝水田,而無人駕駛的水稻直播機,一個小時就能播5畝水田或者更多。目前,藉助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的技術支持,無人農場已實現耕、種、管、收一體化發展,生產效率顯著提升,下壩村集航天制種、育秧、種植和烘乾於一體,帶動村集體年收入突破26萬元,農業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強勁。
無人農場將把提高耕地、肥料和灌溉用水等關鍵資源的利用效率與產出效益作爲核心任務。同時,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入應用爲重要突破點,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健康、快速發展,助力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強國建設。
文、圖 丨 吳奕鎮 袁文康 姚文鳳 黃培奎 修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