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決戰點 內憂 貧富鴻溝難跨越
背景圖片圖/新華社
上海的外灘和新天地,數不清的高級商場內,人潮總是絡繹不絕,入夜後,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好一幅富裕浮華的景緻;比鄰上海的經濟大省江蘇,在2020年1月興高采烈地宣佈,全省8,000萬人口中,僅剩17人未「脫貧」。2019年,上海人均收入達人民幣(下同)69,442元,是大陸各省市之冠,江蘇爲41,400元。
但遠在二千四百公里外的四川涼山,卻是另一個世界。這裡是大陸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地處環境惡劣的山區,居民多以務農爲生,卻難以溫飽,上學對當地孩童是奢侈的願望。在涼山州轄內,目前還有7個縣被列入國家級貧困縣。
根據大陸官方標準,國家級貧困縣爲人均年收入不足人民幣2,300元的地區。至2020年5月,全大陸還有52個貧困縣。爲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國政府已宣示要在2020年底前,讓所有貧困縣都脫離貧困,同時取消貧困縣制度。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脫貧的憧憬變得愈來愈模糊。
6億人月均收入 僅1,000元
「6億人月均收入僅1,000元」,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人大、政協會議)記者會上的驚人之語,暴露了大陸邁入中高收入國家、成爲全球經濟強國背後,嚴重的貧富不均問題長期隱而未決,也道破大陸要在今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窘境。因爲相當於東協總人口的這6億人,涵蓋大陸40%的家庭,被歸類爲低收入和中間偏下收入的族羣。協助這一大羣人真正「脫貧」,在新冠疫情來襲後,無疑已出現最大的挑戰。
小康社會 百年奮鬥目標
爲何要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因爲這對中共穩定大局有莫大意義。這是大陸領導人近三十年來的重要政治口號和施政方針。
2012年中共「十八大」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提出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目標,其標準是GDP總量和人均收入都比2010年增加一倍。自習近平就位後,他誓言脫貧攻堅任務,並在「十九大」時提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自習近平主政後,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成長放緩,但均保持在6%以上的穩健增速。專家估算2020年經濟成長只要5.6%以上,即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里程碑。按照以往的經濟運行節奏,如此目標原可輕易達成,但疫情打亂了步調,2020年第一季大陸GDP衰退6.8%,創下28年來首次負成長。長期研究大陸問題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受訪時表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強烈的民族復興使命感,完成小康社會建設是其一,但經濟議題還是最優先、最重要的。
寇健文認爲,若硬要達成一些全面小康社會的表面數據,如GDP翻倍、貧困縣全部「脫貧」等指標,相信大陸政府可以「做」到,但這個目標暫緩達成,是可被接受的,大陸不一定要急着讓所有貧困縣「被脫貧」。
達成表面數據 問題仍在
臺大政治系教授張登及說,去年大陸各界都還認爲今年可以達成全面小康社會,且會被載入史冊,未料殺出新冠疫情,尤其李克強在提出「6億人月均收入僅1,000元」後,引發更多爭論。他並指出,大陸「脫貧攻堅戰」的脫貧標準其實很低,今年是有機會完成全部脫貧任務,但即使貧困縣全部脫貧,但還有6億多人的月均收入低於1,000元,他們這些收入若放在大陸二線城市,生活仍會有問題。
張登及認爲,大陸的脫貧還在改革的路上,現在只是達到法定標準,但從李克強的宏觀經濟角度看,大陸遠未達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標準,還是得繼續前進,不能一直停留在脫貧,否則還會面臨貧富不均、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
大陸領導人當然清楚這場疫情對大陸經濟和社會帶來的重大沖擊,在疫情放緩後,習近平和李克強便分頭探訪民情、安撫民心。習近平自4月以來,分別考察浙江、陝西、山西和寧夏的農民、工人,強調「脫貧攻堅」的決心。李克強6月1日赴山東煙臺,在拜訪一處老舊居民區時,高度稱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然而,此舉卻引來許多反對聲音。
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認爲,「地攤經濟」是要解決失業問題,讓更多人維持收入,並活躍大陸內需市場,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但在一線城市可能有影響市容等隱憂而難以執行。張登及則認爲,「地攤經濟」動機很單純,就是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免失業問題衝擊政權穩定,其內部對此可能意見不一,但不至於成爲菁英政治的路線鬥爭。
大陸企盼今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因疫情這隻黑天鵝而生變,但在整個大環境鉅變之下,達成口號式的目標已非當務之急,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努力解決疫情加劇的貧富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