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次 安徽淮南市沉陷區浮牀水稻在皖試種成功

新京報訊 據安徽新聞網-安徽日報報道,近日,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齊聚安徽省淮南市,對採煤沉陷區水面種植重點項目階段性成果進行評估。評估顯示,在全國首次試驗的採煤沉陷區水面種植浮牀水稻獲得成功,已完成早稻頭茬收割,畝產約280公斤。

隨着煤礦開採,淮南礦區沉陷區水域面積逐年擴大。如何在修復治理沉陷區水域生態的同時,把採煤沉陷區轉變爲可利用的耕地資源,成爲企地近年來主攻的課題。爲統籌協調煤炭資源開採與耕地保護的關係,拓寬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與耕地保護相結合的有效路徑,淮河能源控股集團與安徽理工大學等單位密切合作,在鳳臺縣顧橋採煤沉陷區實施了“採煤地表沉陷區水面種植關鍵技術及模式研究與示範”項目,打造50畝“漂浮式稻田”。

一株株水稻“漂”在水面上,嫩黃色的稻穗日漸飽滿。在漂浮的稻田裡,採用納米膜、種養、浮筒3種模式培育的6個品種水稻長勢良好,綠油油的稻田成了萬畝採煤沉陷區水面的別緻風景。

“通過十餘批次的復配試驗,我們研製了一種耦合沉陷區水下土壤、有機肥、複合肥與緩釋肥的適宜沉陷水面水稻種植的營養基質。”安徽理工大學教授張世文告訴記者,將水下土壤增肥與水面種植相結合,探索機械化、智能化種植養殖,實現淹沒土地耕作功能,恢復耕地屬性。目前,各品種水稻長勢符合預期,南陵早2號水稻頭茬畝產280公斤,收割後實施再生稻,目前已經出苗,預測畝產再增加100公斤。

“這是我們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積極開發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的一次探索實踐, 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結合起來,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力爭破解煤炭行業發展難題。”淮河能源控股集團資源環保部陳曉輝指着眼前的秧苗介紹,通過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擡”出水面,不僅填補了採煤沉陷區綠色治理的空白,也是沉陷區新舊動能轉換的又一生動實踐探索。

首期試種成功後,淮河能源集團還將在此基礎上推行漁農互補模式,形成“水上浮牀種植農作物+水下網箱養殖水產品”立體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沉陷區水面,又能恢復採煤沉陷區原有土地的部分種植功能,實現水面種植與水下養殖、水底增肥土壤與水面種植土循環利用、沉陷區水域利用與生態環境修復三個統籌。

編輯 張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