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終於找全了
《全部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終於找全了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商代(約公元前1600-1046年)用於占卜的文字,刻在牛肩胛骨或龜甲上。它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形式,記錄了商代的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生活。
甲骨文的發現始於1899年,當時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藥材“龍骨”上發現了刻有文字的骨片。經過進一步調查,確認這些骨片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即古代商朝的都城殷墟。此後,學者們對這些甲骨文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整理。
甲骨文主要用於占卜,商代統治者通過在骨片上刻字並加熱使其裂開,根據裂紋的形狀來預測吉凶。甲骨文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業、天氣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商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甲骨文的研究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的辨識和釋讀上,羅振玉和王國維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1928年開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進行了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推動了甲骨文研究的深入發展。郭沫若、董作賓等學者在這一時期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董作賓提出的甲骨文分期方法,爲甲骨文的斷代研究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甲骨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56年,甲骨文研究被列入國家科學發展規劃,1978年出版的《甲骨文合集》收錄了41956片甲骨文,是甲骨文研究的里程碑。近年來,隨着科技的發展,甲骨文研究手段不斷更新,計算機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被引入,進一步推動了甲骨文研究的深入。
甲骨文不僅是研究商代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漢字發展的重要環節。它的發現和研究,使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甲骨文的研究不僅有助於瞭解商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也爲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總之,甲骨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遺產,其研究不僅有助於揭示古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爲現代漢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本文轉載自“古籍”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