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 誰還記得南京大屠殺?

(圖/作者提供)

民國26年12月13日,國都南京城破,日軍開始血腥屠城,日軍的行徑,震驚了世界,不僅在南京城內的外僑對受害軍民積極伸出援手,諸多國際媒體更揭露了日軍的暴行,可以說,南京大屠殺因其暴虐與血腥,已成爲了人類歷史上悲愴痛心的一頁。

南京保衛戰有多麼慘烈?根據陸軍第36師的戰鬥詳報,該師經歷淞滬苦戰,抵達南京時共有官兵5071名,在南京補充5130名,1萬名國軍官兵,傷亡與失蹤者達7188名之多,超過了7成之多。

請問國防部,你們還記得嗎?你們紀念了嗎?

南京大屠殺以及戰亂對於這座城市的破壞有多大?戰前南京的人口達到101萬之多,而在大屠殺之後,南京人口銳減到20萬人左右,超過8成的民衆或被屠戮,或流離失所,諸多的戰爭法庭證據、照片影像、甚至是日軍回憶,紀錄了當年的傷痛點滴,但也不過是萬分之一而已。

那麼在當前的「去中國化」教育下,年輕人還能認識這一人類史上的重大事件嗎?

打開中國歷史已經被列爲東亞史,而非本國史的高中課本,南京大屠殺,還剩下了短短的段落,諸如「日軍在南京大肆屠殺中國軍民,姦淫、搶劫、燒殺無所不爲,被害軍民達30萬人」,但是同樣一本課本上,對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宣傳說法,以及日本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情況,可能有數頁之多,比例失調,原因無他,綠營心目中,中國就該是外國。

中國當然不是外國,抗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將臺灣從日本殖民地治下,解放出來,更進一步,中國在開羅會議當中,堅持收復東北、臺灣、澎湖的立場,並且要求朝鮮獨立,在極其不易的狀況下,獲得了美英盟國的支持,原因無他,盟國不能失去中國這一牽制日軍的力量,當時陪同美國總統羅斯福出席開羅會議的美軍參謀長李海上將對於中國抗戰的實況雖然一知半解,卻斬釘截鐵地說道,如果沒有蔣中正那支裝備低劣,補給不足的軍隊繼續留在戰場上,我們打敗日本,將付出更多艦船與生命的代價。

在南京保衛戰紀念日的前夕,我們走入南京,尋訪受難同胞李秀英、抗戰將領鈕先銘、國際友人拉貝,以及報導作家張純如的足跡,用影像講述他們的故事,曾經照顧李秀英的音樂家秦敏羣,始終難忘李秀英向他展示的刀疤創痕,當年,懷着身孕的李秀英,被日軍姦淫,反抗當中被刺達37刀,我們站在搶救李秀英的鼓樓醫院舊址前,當年的外籍醫生威爾森,就是在此挽救了她的生命,而李秀英沒有倒下去,她在南京軍事法庭上,成爲日軍屠戮最有力的見證人,更到日本法庭之上,爲了南京大屠殺的遇難同胞挺身而出。

就在李秀英當年生活的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訴說着南京大屠殺後,這座城市繼續的苦難,慰安婦的受害者當然不只南京一地,陳列館裡也紀念着兩千餘位受害的臺灣婦女同胞,她們大概怎麼也想不懂,竟有人稱這種非人道的生活來自於自願。

斷裂的去中國化教育,讓南京大屠殺避入了課本與教育間的幽暗角落,政客可以振振有詞,課本上還是提了,但難以掩蓋事實,這樣的教育,無法讓下一代認識到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就如同課本上也提到了孫中山,但是編課本者,似乎更樂於讓下一代見到明治天皇,甚至於胡志明的照片和生平。去中國化,難道不是一種恐中症,讓下一代割斷了歷史文化的脈絡,纔會感覺到自己似乎是無根的漂萍,讓政客可以隨意擺佈。(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