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察/陳美融 臺廠轉移 佈局中國+1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陳美融指出,臺灣廠商面臨迫切產能移轉及重新佈局的壓力。張瀞文/攝影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大中華區營運專項共同負責人陳美融指出,國際地緣政治充滿不確定性,導致臺灣廠商面臨更迫切的產能移轉及重新佈局的壓力。臺廠在重新佈局時,要考慮基礎建設、文化差異、管理模式衝突、營運成本增加等問題,並考量透過人工智慧(AI)來協助提高生產效率。

上游品牌廠訂出KPI

陳美融表示,對臺灣的電子製造業而言,這幾年是全球佈局的關鍵。一方面,中國大陸供應鏈崛起,對臺廠的營收及毛利率持續形成壓力。另一方面則是地緣政治因素,國際品牌大廠嚴格要求臺廠進行供應鏈重整。

陳美融指出,在疫情期間,立訊、歌爾等大陸企業來勢洶洶,營收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0%至50%,成爲臺商的首要競爭對手。數家臺廠也放棄在大陸的生產線,跳脫獲利壓縮的惡性競爭。

在地緣政治方面,BCG之前做過不少調查。陳美融強調,地緣政治所帶來的風險對廠商是明確的壓力,BCG訪談15家品牌的總部高階主管,有11家都說已向供應商施壓。

陳美融表示,這些品牌端的認真程度可能超出臺廠想像。他們對採購單位訂出具體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明確訂出轉移產能的時間表。

例如,有一家科技公司就明確定出,三年內50%的核心產品營收必須來自於「中國+1」。另一家公司則計劃在2027年之前將70%的產能移出大陸。

品牌端其實也有希望臺廠轉移地點的明確目的地,以亞洲爲主,尤其是東南亞。東南亞有豐富的原物料,政局較穩定,且文化差距較小。不過,印度因爲內需大而逐漸提升重要性,墨西哥也是「中國+1」的熱點。

陳美融多次出差到印度及墨西哥。她指出,印度政府目前加強補貼電子製造業,例如「生產連結激勵計劃(PLI)」及「電子零組件與半導體制造計劃(SPECS)」等方案,且有足夠的高階人才及勞力,勞工成本也比較便宜。

不過,陳美融表示,印度當地企業享有補貼優先權,而且不同省的水電穩定、交通、物流等狀況都不同,加上臺商在印度也有管理文化的挑戰,都是主要顧慮。墨西哥面臨的挑戰只多不少。陳美融說,以文化差異來說,在臺灣及大陸可以用加班的方式來提高生產力。但在墨西哥卻行不通,甚至有的勞工週五下午領到週薪,下週就不來上工了。

建立營運在地化SOP

在管理模式方面,臺灣工廠管理是基於執行經驗中學習,不斷優化。但在墨西哥,當地人員機動性較弱,因此要先培訓好,建立清晰完整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才能真正在地化營運。

墨西哥的生產效率低下,產量及良率不穩定。陳美融表示,雖然自動化產線可以解決部分障礙,但維修機臺卻是問題,有經驗的人才不夠且流動性高,容易被其他公司挖角。在培養及留住人才方面,要與當地院校合作、持續導入人才,可能纔是長治久安的方式。

目前到墨西哥設廠的臺商以生產電動車及伺服器爲主,很多是爲了美國市場所需。但整體來說,由於墨西哥當地團隊的技術轉移效果不佳,臺幹及陸幹人力無法如預期逐漸撤出,又提高了營運成本。

陳美融提醒,其實不少品牌廠早在2017年就思考地緣政治風險了,疫情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只是加速推進。品牌廠不會無緣無故更換供應商,因爲良率等品質穩定是不小的問題。因此,臺廠在與客戶溝通轉移或擴產時,可以考慮往合作的方向思考,而不只是服務客戶而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