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痛苦指數
窮人的痛苦指數
失業使人們失去所得,通膨則讓所得縮水,兩者升高都是痛苦的事,以失業率加通膨率所形成的痛苦指數,淺顯易懂,遂成爲晚近各國用以觀察總體情勢的指標。
■基層勞工失業率,是指調查時的失業者,其前職是從事勞力工作者,而人力派遣失業率係指失業者的前職是人力派遣工作,本文系援引支援服務業(內含人力派遣)失業率。
1980年參選美國總統的雷根,在最後一場辯論結辯裡說:「下週二是選舉日,我認爲在投票前你們最好問一下自己,你們比4年前過得更好嗎?到商店購物感到比4年前更寬裕嗎?美國失業人口比4年前是多了還是少了?你感到我們和4年前一樣安全一樣強大嗎?」
生活是否比4年前好,有點抽象,但藉由通膨率加上失業率,即可一目瞭然,這個由通膨率、失業率相加而成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由學者歐肯於1970年代提出,但卻在1980年美國大選中聲名遠播。這一年美國通膨率13.5%、失業率7.1%,痛苦指數20.6%,比4年前高出許多,挾着狂飆的痛苦指數,雷根便理直氣壯的向選民指控:「過去3年8個月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那是一場美國悲劇。」
憑着動人的演說及善用數據,在538張選舉人票裡,雷根囊括了489張,順利入主白宮,開啓了雷根的時代,自此,痛苦指數家喻戶曉,經常爲各國援引,我國也不例外,1993年我國行政院主計處發佈《重要國情統計通報》,詳細分析世界主要國家痛苦指數,並強調美歐力求10%以下的痛苦指數,我國則應朝5%以下目標努力。
我基層勞工最痛苦
檢視一下當前我國的痛苦指數,過去幾年略呈降低,但今年受景氣低迷影響,失業率、通膨率雙雙走高,因此痛苦指數又呈上揚,以今年前8個月而言,痛苦指數升至5.31%,創下近4年最高,顯示民生痛苦明顯升高。
然而,痛苦指數畢竟是總體平均的數據,看不出哪個族羣比較痛苦,爲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依據所得層級別的通膨率、各業失業率加以交叉比對,結果發現基層勞工、人力派遣工作者的痛苦更高。
以今年前8個月而言,後20%低所得家庭,其所面對的通膨率是1.73%,而此一期間基層勞工的失業率4.11%,兩者皆遠高於白領及所得寬裕的族羣,其痛苦指數高達5.84%。
再以人力派遣業而言,其失業率在今年前8個月是5.04%,所對應的通膨率1.73%,兩者並計的痛苦指數更高達6.77%。
相對高所得族羣今年前8個月所面對的通膨率僅1.10%,若屬經理人員、專業人員,其失業率僅1.22%、2.02%,所估得的痛苦指數僅在3%左右,約基層勞工、人力派遣工作者的一半而已。
低所得家庭處境艱辛
我們再回溯過去4年,同樣可以發現基層勞工、人力派遣,由於其面對的物價、失業率相對較高,因此長期以來是我國痛苦指數最高的族羣。更高的通膨率降低了他們原本已經不高的所得購買力,加以高失業風險讓他們陷於不安的處境,其痛苦之深,不言可喻。
執政當局應該注意,臺灣今年以來的痛苦指數已創4年最高,也比我們的鄰國南韓高,尤其是低所得家庭的處境更爲艱辛,而未來一季通膨率、失業率恐將再升高而加劇民生痛苦,宜多加留心,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