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大陸臺師心聲

(圖/中新社)

今年大陸召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王昱建議,文教交流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有2000多位臺灣學者在大陸的高校任教,但是他們在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卻面臨了不少難題,包括論文發表、職稱評價、施展個性化教學等均不同於大陸的同儕教師;而在參與社區治理、公益活動、申請研究計劃與經費上,以及加強生活紐帶等層面,臺師不同於臺商,並無財力、人脈與經濟的奧援,也缺乏加入社會團體的管道,很難融入主流社會。

質言之,這羣來自臺灣的高知識、高學歷人才隊伍,目前尚未完全融入,並享受平等待遇與國民權益。根據近年來大陸各地臺灣教師的意見反映,其中呈現的主要問題,包括下列各端。

一、部分高校將臺師當成「補充性」師資,擔負起3年一聘的「教學型」教師任務,卻未賦與專任教師長期工作的福利保障,亦未建立長聘(tenure)機制。當3年期限一到,臺師必須另尋其他工作機會;形成一種「流浪教師」的奇特現象。

二、由於臺師身分特殊,有一些高校並未讓其充分享受「五險一金」保障(包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五種社會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制度),實際上是處於一種類似外國專家的「客座教授」身分。這也是臺師難以融入的關鍵成因之一。

三、部分高校將高學歷的臺師當成快速提升該校教師質量與專業指標的有效工具,一旦指標達成、該校升格任務完成之後,即不予續聘。此時臺師只有離職他去,另謀出路。

四、部分偏遠地區教師待遇低至月薪人民幣5000元以下,實難維持生計。一旦失去了地方政府的特別財政支持,這些學校完全不具招聘高階師資的誘因,臺師只好轉往其他地區另謀教職。

五、少數臺師爲了爭取招聘新教師的業績,成爲「獵人頭」大戶,獲取高額仲介費,對新進人員作了不實的承諾。而臺師一旦應聘之後,卻發現實情不符,影響其工作意願。

六、大陸各級政府提供教師各種不同的研究計劃與經費,由於臺師人生地不熟,缺乏充沛人脈及平等競爭機會,無法符應校方要求的評鑑指標。一旦3年或5年期限到達,即被迫離職。

臺師系臺灣高階人力的代表,卻不是一個一致性的整體單元,其中個別的分歧與差異頗大,不能簡單地等而視之。但是,他們在大陸的生活經驗與工作經歷在兩岸關係中動見觀瞻,影響深遠;大陸執事單位應統合各級地方政府,認真傾聽臺師心聲,查找問題,解決其困境所在,並速謀因應之道。這是兩岸民心相通、有機融合的重要指標,也是新一屆政府對臺政策必須戮力解決的問題。

另外,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在臺陸生已停招多年,目前只有少數陸生繼續深造,在大學本科部分則是門可羅雀。大陸決策單位應積極恢復陸生來臺,以利兩岸交流持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