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地熱電廠隔30年重啓 幕後鑽井四兄弟曝光
大哥林伯修、老二林伯原、老三林伯聰跟老四林伯耕(由左至右),各有專精、各司其職,努力壯大鑽井事業。(攝影者/駱裕隆)
11月23日,清晨氣溫驟降,宜蘭大同鄉清水地熱園區的天空,正落着細雨,伴隨霧氣與白煙,一輛輛載着副總統賴清德、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等中央與地方官員的黑頭車駛入園區,讓平常只有觀光客泡腳、煮蛋的景點,頓時冠蓋雲集。
臺灣無礦、無石油
鑿井工程師被視爲低階黑手
他們所爲何來?相隔30年,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當天再度正式商轉──它的裝置容量達4.2MW(百萬瓦),每小時發電量可達3150度,能供應約1萬戶小家庭用電,約等同三星、大同鄉的家戶用電量。
而且,它還不排碳、不受天氣影響、能24小時穩定發電。這對設定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目標的臺灣來說,地熱發電量目前雖小,卻很實在。商轉典禮上,賴清德盛讚它是臺灣「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1步」,曾文生宣示地熱發電是政府繼光電、風電後,力推的第三個重點項目。
根據評估,全國的深淺層地熱發電潛能約達320億瓦,等同於11.7座核四廠的規模。
這麼有潛力、不必仰賴進口的自主能源,卻因爲缺乏地熱專法、清水舊廠的失敗經驗,加上前期開發風險與成本高,過去30年來,少人聞問。如今,真正促成清水電廠再度商轉的關鍵推手,也並非宣示要力推地熱發電的政府,而是當天默默坐在臺下的結元能源開發公司總經理林伯修,與後期提供資金與龐大行政資源的將捷集團父子林長勳、林嵩烈。
「這裡能發電,真的要靠『修董』的堅持!」林嵩烈把功勞全歸給林伯修。爲了評估清水發電潛力,林伯修從臺北獨自搬到清水電廠宿舍,苦守了15年。
鑽井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在歐美,鑽井工程師是石油工業中薪水最高的工作之一,年薪10萬美元起跳。但在臺灣,因爲無礦、無石油可挖,鑿井挖洞,只被視爲低階的黑手。
但林伯修家族2代鑽井,已逾半世紀。林家四兄弟的父親林德欽,是1950年代末、臺灣最早的1批鑿井技師,一開始專做公共工程如新生高架橋的地基、捷運山洞⋯⋯,後來換兄弟們接棒。
「罪魁禍首原本只有我1個,一開始只有我跟在父親身邊學習,後來我就把弟弟1個1個拉進來⋯⋯,」林伯修是家中老大,身型最瘦高,接受商周專訪中時,他邊說話,邊望向身旁的3個弟弟。
「剛開始出來做,人家聽到都會笑,你怎麼去做這種行業?這是夕陽工業吧?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你挖水井榦嘛?」原本在中研院研究奈米生物學的老幺林伯耕接話,「他們不懂,我們不是鑽1百公尺的淺井,而是鑽到千公尺,這是很前端的技術啊!」
四兄弟身型不一,專精領域不同,卻有共通特點——聲音很低、表情很酷,說起鑽井,眼神就發亮。他們都不想父親的鑽井事業真的變成夕陽產業。
林伯修與老三林伯聰最懂現場、工程、整合設備技術,能把進口的鑽井機械調整成適合在地的設備;老二林伯原原本是華航維修飛機的機械員,加入團隊後,將公司營運、行政制度、資訊系統化;老四林伯耕最晚加入,但他擅長科研調查、專案管理,剛好能補足公司缺少的研發能量。
四兄弟讓家族的鑽井事業,從1950、60年代專做公共工程、深水井,到80、90年代觀光興起,主攻溫泉井,一路鑽到現在的地熱井與地質科研探勘;鑽掘深度,從百公尺、千公尺,擴展到3千公尺。
四兄弟就愛挑戰高難度
要證明鑽井不是夕陽產業
鑽井的競爭門檻,得靠案件數與鑽井深度來累積。四兄弟井越鑽越深、經驗累積越多,同業技術就落後他們越遠,讓他們成爲國內最專業的鑽井團隊之一。之所以能承接清水地熱電廠案,就是因爲過去累積了比同行更多的經驗值、整合機械設備的能力,以及他們老愛挑戰難度高的案子。
衆多知名企業如友達光電、桂格食品、光泉、黑松等的工廠地下水工程,都由他們施作;921大地震後,臺灣首次突破公里級鑽井深度的「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劃」,乃至臺電近期先進的二氧化碳封存計劃,也都是四兄弟的成績。
但,要發展地熱發電,只有技術與專業,還不足以成事;因爲電廠開發的前期投資成本極高。如清水地熱發電廠,曾歷經2次招標,第一次得標廠商因資金不足而解約,第二次,因臺汽電、將捷集團加上林伯修團隊,才讓技術與資金終於到位,前後耗費近4年、斥資近8億元打造。
鑽地熱井的工程成本價格,1公尺單價是3、4萬起跳,當深度破千公尺時,成本、設備與物料更是2倍以上。
「跟光電、風電比,風險跟投資成本是N倍起跳,」林伯修說,「因爲你永遠不知道鑽下去要面對的(地層狀況)是什麼?可能是高溫、破碎帶,或者從來沒有遇過的狀況,千變萬化!」
永遠不知道鑽下去有什麼
能換得穩定綠能他們願意賭
尤其,鑽第一洞的人,風險永遠最高。
「風險很高,可是換1個角度想,如果我們累積了這樣的技術跟經驗,未來可以換得穩定的綠能,對我們是值得的,對臺灣很值得,對我們的營收穫利,也會緩解過來。」林伯修說。
爲了這個未來,四兄弟用原先靠鑽溫泉井、水井有穩定獲利的公司豐宇綠能,持續養了成立13年來還沒賺進一分錢的地熱公司結元。四兄弟把眼光放很遠,寧可挑比較難的路走,是因爲父親的家訓,「遇到了,就要負責到底,面對問題,就解決問題,這是父親教我們的。」林伯修說。
他們也想讓人知道,鑽井事業,不是低階的黑手工作。
「以前都會覺得,鑽井,都是在開採、破壞資源,還會造成地層下陷⋯⋯,」林伯耕說,但這幾年,因爲地熱發電、碳封存工程,讓他們感覺很不一樣,「我們不再是開發破壞者了,而是在做對環境、地球友善的事!」
商業週刊17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