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活動空間偏少 特公盟倡議推有挑戰性公園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憂心,社會氛圍對青少年不夠友善,缺乏適合12至18歲兒少使用的公園。圖爲桃園第一河濱公園的設施,小朋友享受有挑戰性的遊具。圖/特公盟提供
時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常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憂心,社會氛圍對青少年不夠友善,缺乏適合12至18歲兒少使用的公園也值得正視。
特公盟秘書長潘汝璧表示,政府推動育兒政策時,不能忽視「遊戲」是每個孩子的基本權利,從幼兒到青少年(0至18歲)都需要適合的遊戲空間,推動優質的遊戲空間是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許多人認爲青少年沉迷3C,其實青少年不見得是不願意去戶外,而是適合他們的公共空間太少,讓他們只能選擇3C紓壓,公部門規畫公園時,應適度設置有挑戰性設施,適合青少年使用。
潘汝璧強調,優質的遊戲場域要能滿足各年齡層和不同能力孩子,過程中要傾聽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唯有讓孩子盡情遊玩,才能真正培養未來的競爭力,也讓青少年也能擁有專屬的休憩空間,確保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遊戲能讓青少年暫時遠離課業壓力、提供情緒宣泄的管道,透過遊戲培養心理耐挫力,幫助他們更健康地面對生活壓力和挑戰。
任林教育基金會臺北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蔡明儒說,12至18歲是孩子成長分水嶺,這階段孩子可能被定義成小大人,被要求要規畫人生,同時面臨課業、人際關係等課題,許多身心疾病常出現在這個時期。公共設施的遊戲常以兒童爲主,青少年也需要有玩的空間,「他們也有玩的權利」,讓他們可以去享受、放鬆身心,這部分值得公部門多關注。
特公盟指出,桃園在青少年挑戰型公園的規畫上值得其他縣市參考,規畫前先做整體的公園盤查,根據遊戲場需求做分級,市府針對無障礙環境、豐富性、挑戰性、特色性、自然性、服務完整性等6大項目指標,並以一區一旗艦帶動整體遊戲場佈局。
臺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說,兒少遊戲權不容忽視,遊戲能幫助孩子探索自我、建立社交技能,也是學習風險管理的起點,孩子成長過程不能只有唸書,遊戲能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建立自信,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
另,根據特公盟2023調查,學齡後的孩子每週在公園遊玩的時間不到3小時,經歷新冠疫情及電子產品普及,全臺遲緩兒通報人數近十年飆增八成。後疫情時代早療人數增加,但醫療量能不足,常需要等候,職能治療師建議可以平時尋找附近公園,訓練肢體攀爬、抓握等機會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