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女司機打人事件:“網絡起鬨”也值得正面迴應

(原標題:青島女司機打人事件:“網絡起鬨”也值得正面迴應)

9月3日,青島公安發佈“王某駕車逆行辱罵毆打他人”案件的情況通報,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青島女司機打人事件”塵埃落定。

相關話題#青島警方通報王某駕車逆行毆打他人案#直接衝到微博熱搜第一,熱度達到最高的“爆”級別。

不少網友驚呼“反轉”。其實,縱觀整個事件,哪來所謂的“反轉”,從頭到底都是一場無厘頭式的“網絡起鬨”。

01

8月28日,“青島女司機打人事件”的視頻開始在網絡上流傳。

最初的版本很簡單,談不上多“精彩”,也沒有太多的信息。次日,青島警方發佈了情況通報,公佈了“行政拘留10日,罰款1000元”的處理結果。

可是,輿情並沒有就此平息。

“網絡考據家”紛紛下場,越傳越邪乎,肇事者王某被傳爲“城管官員”,“肇事逃逸”“下樓報案”等細節滿滿。甚至連鏡頭裡的黑衣路人也指爲警察。

“劇情”懸疑化,警方的處理結果也備受質疑,肇事者拒絕道歉、受害人不接受道歉、“居家拘留”等等。

從肇事者王某的身份開始形成的“猜疑鏈”不斷擴散、延伸,一直上升到司法公正。

9月3日青島警方再發公告,還是樸素的公告形式,沒啥花裡胡哨的,就是有針對性地對事件的“猜疑鏈”一一詳解。出鏡的三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本地村民、個體經營者,沒有什麼特殊“身份”。最無辜的要數那位黑衣路人大哥,好心勸架卻被安排成了“便衣警察”。

事情的處理流程也很正常,肇事人於8月30日送拘留所並道歉,“下樓報警”“居家拘留”“拒絕道歉”等等,都是子虛烏有。

真相就是如此簡單。這就是一起道路糾紛引發的普通治安事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那種。這算是“劇情反轉”嗎?談不上,因爲本來就沒啥“劇情”。

02

冷靜下來的網友不妨看看最初的視頻,那不就是個“村級治安事件”的現場嗎?

引發這場風波的爆點是肇事者王某的“神秘身份”。哪位“大俠”的火眼金睛能從王某被口罩遮得嚴嚴實實的面孔、夏日清涼裝的休閒裝束,精準鎖定“城管官員”的身份?

種種神秘、離奇、懸疑,全靠腦補,沒有一條可靠信源。

這也是一起典型的“網絡起鬨事件”,從一條平平無奇的視頻衍生出來的“網絡二創”。事不大,但很典型。大量的社會情緒、非理性的衝動以及流量的逐利動機匯聚而成的輿論濁流,是互聯網時代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

無法迴避,就更不能迴避。青島警方這次直面輿情的處理可謂及時。

事發次日的8月29日,警方的情況通報是常規性的迴應。就是那麼點事,犯不着長篇大論。

後來輿情升級,“細節”越來越豐富、“質疑”越來越具體,警方也沒有迴避。

在9月3日的第二份通報中,警方顯然已經收集整理了相關熱點,作出了“打包”處理,對“質疑”一一回應、對“細節”一一澄清,並且配套公佈了事件處理的法律依據。

此類事件中,最難處理的是信息披露的尺度。情緒激動的網民恨不能把肇事者的戶口本都曬出來,可是肇事者的隱私權也受到法律保護,警方顯然不可能滿足這樣的要求。

過去的類似事件中,用“普通村民”一筆帶過,很難起到澄清事實的效果。“並非城管人員”或“並非公務員”的直接否定甚至會起反作用,被一些人腦補爲“越描越黑”。青島警方“曾從事茶葉店經營、個體運輸,目前無固定職業”的身份信息披露尺度,恰到好處。

肇事者的身份大白於天下,整個輿論事件的爆點就被排除了,其他衍生出來的離奇劇情也就不攻自破。

這是一次成功的輿情應對,很有啓發。

03

“謠言止於真相”,是網絡輿情應對的老生常談。道理當然是對的,但是缺乏針對性。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是:信息很廉價,“真相”更稀缺。信息爆炸製造了海量環境噪音和大量信息碎片,“三人成虎”是互聯網輿論的常態。

很多政府部門對這樣的輿論環境並不適應,儘管主觀很努力,想要跟上“互聯網時代”,積極開公號、做視頻,只是處理輿情的意識還停留在前互聯時代“權威信息發佈”的中心化思維。一旦遭遇輿情洶涌挑戰“權威”,很容易陷入“有理說不清”的困境。

久而久之,便對應對輿情產生了畏難迴避情緒。輿情爆發後,迴避、拖延、部門之間扯皮推諉,陷入被動。

這就導致不少公共事件明明沒什麼見不得光的真相,卻因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信息披露的“網感”差,最終釀成更大風波。

政府部門應該意識到,“人人有話筒”的互聯網時代,“權威信息”之所以能守護真相的底線,不能依賴“權”和“威”。無數“話筒”的競爭下,唯一的“權威”來自真相。因此,政府部門在對抗“網絡謠言”時,還要有勇氣、有技巧。

要有直面質疑的勇氣,和傳播真相的技巧。互聯網輿論的公開性是中立的,這種“工具理性”造謠起鬨的可以用,政府部門也能用。所有的質疑、謠言都擺在了網上,躲不過也不必躲。

造謠起鬨的打“游擊戰”,政府部門傳播真相就要打“陣地戰”。堂堂正正應對,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輿論“猜疑鏈”上的每一個關鍵點都不放過,以真相和事實一一拆解。管你是社會情緒放大的羣體無意識,還是收割流量韭菜的有意爲之,就是見招拆招,有事說事,而不是和謠言傳播玩“打地鼠”的遊戲。

04

當然,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互聯網時代的謠言和真相之戰是一場複雜的“持久戰”。僅僅依靠政府部門權威信源的單打獨鬥,是很難應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傳播。

因此,守護真相、對抗謠言,不能依賴單一信源的“權威發佈”,要充分發揮各種媒體和社交平臺的作用,深入廣泛的調查、報道與傳播,才能讓真相更快更完整地大白於天下。

政府部門有迴應輿論關心、處理公共關係的職責,而這就要充分發揮媒體和社交平臺的作用。

比如這次“青島女司機打人事件”,雖然僅有少數媒體及時跟進,沒有全面深入的報道,但是警方信息發佈藉助微博、微信和短視頻平臺,得到了廣泛傳播,及時進入公衆視線。

相對於短視頻平臺,微博等社交平臺的圖文形式及其作爲公共輿論場屬性,使其成爲相關部門迴應輿論關切的合適渠道。

互聯網是一場信息革命,強大的技術力重塑了公衆輿論的生態。技術工具是中立的,真相傳播者不用,就成了謠言傳播的利器。疏解這一類社會矛盾的方法路徑是已知和明確的,就是要及時明確地闢謠迴應,一定可以定紛止爭解壓排氣促進共識。

打擊網絡謠言的根本在於如何傳播真相,而不是盲目迷信“沉默是金”加“重拳出擊”。我們要相信真相的力量,真相及時到位,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反轉”了。(來源:“冰川思享號”微信公衆號 撰文丨關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