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搶企業!中國最一流的城市,打響“環境競賽”

文|凱風

拼經濟,就是拼營商環境。

01

新春第一會,爲何都在聚焦營商環境?

龍年伊始,各地陸續召開“新春第一會”,“拼經濟”成爲共同主題,而營商環境、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其中的高頻詞。

拼經濟,既要拼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也離不開一流的營商環境。

據不完全統計,在20多個召開“新春第一會”的省份中,半數以上聚焦於營商環境。

各省市新春第一會高頻詞

而在主要城市中,從東部的上海、蘇州到中西部的成都、鄭州,再到東北的瀋陽、長春,無不以營商環境爲重點拉開龍年序幕。

其中,上海連續7年在開年吹響“優化營商環境”號角,而成都繼去年以來再次錨定營商環境,將優化營商環境、科技成果轉化、製造強市共同列爲三大“一號工程”,將之作爲拼經濟的重要抓手。

拼經濟,爲何重點在於拼營商環境?

過去一年,有兩個經濟現象備受關注:一個是上海、香港的“逆向招商”,另一個是淄博、哈爾濱等網紅城市的逆襲。

去年,香港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到內地進行招商,直言“加力搶企業、搶人才、留人才”;而上海不遠千里先後奔赴成都、武漢舉辦招商引資大會,將“搶企大戰”推上新的高度。

無論是香港還是上海,都將營商環境作爲“逆向招商”的最大競爭優勢,足見這一輪城市競爭的重點所在。

兩大網紅城市的出圈同樣如此。山東淄博憑藉“服務型”燒烤而名聲大振,哈爾濱藉助“討好型市格”,成功扭轉人們對於“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刻板印象。

網紅城市走紅的路徑不一,但無不將服務意識擺在首位,以此作爲展現城市形象、營商環境的舞臺,並帶動更多企業、人才落戶,由此形成正向循環。

可見,從經濟大省到經濟大市,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從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無不意識到營商環境之於拼經濟、搶企業、搶人才的重要性。

究其根本,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地區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拼營商環境的背後,既是大國博弈、區域競爭步入深水區的體現,也是經濟從高增長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求。

早在10多年前,我國就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擺在關鍵位置,強調“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近年來更是多次將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對外開放作爲年度重點任務之一。

如今,全球地緣格局、國際博弈仍在持續變化,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日益上升,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經濟版圖,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優化營商環境,正是有效應對風險、重塑國際競爭力、創造最大確定性的關鍵一環。

從發展模式來看,過去招商引資,普遍存在拼資源、拼土地、拼人口紅利、拼政策優惠的路徑依賴,這在經濟高增長時代可能無望而不利,但在高質量發展時代恐怕難以爲繼。

且不說要素成本擡升、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稅費優惠空間收窄帶來的直接制約,一流的企業和一流的產業,看重的從來不是短期的蠅頭微利,而是長遠發展的可能,這背後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營商環境。

就此而言,拼經濟就是拼營商環境,這也是決定頭部城市升沉進退的關鍵。

02

市場主體、高學歷人才的“用腳投票”,是檢驗營商環境的試金石。

這兩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搶企大戰”和“搶人大戰”如火如荼。

那麼,誰是“搶企大戰”和“搶人大戰”的最大贏家?

一個衡量指標是經營主體的多少及增速,這是市場活力和城市吸引力最直觀的體現。

經營主體,主要由企業、個體工商戶構成,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載體,也是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有11座城市經營主體數量突破200萬戶,其中深圳、成都、重慶、上海、廣州、蘇州、西安6城超過300萬戶。

作爲中西部最大的省會,成都以389萬戶的總量位列全國第二,每千人經營主體數量達183家,創業密度之高可見一斑。

從新登記市場主體來看,成都2023年新增市場主體60.2萬戶,自2018年以來連續5年新增超過50萬戶,增量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凸顯了強勁的市場引力。

這些經營主體,既有以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上市企業爲代表的龍頭企業,也不乏在一些細分領域有着獨特“統治力”的中小企業,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

數據顯示,成都已有1.3萬家國家級高新企業、44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140多家上市企業以及4家世界500強企業,位居全國第一梯隊。

另一個指標是人口增量,尤其是高學歷人才的增量,成都已連續5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這兩年,“蓉漂”正在成爲京漂、滬漂之後的新熱詞,而“蓉漂之後、再無漂泊”的說法也不脛而走。

如果說“蓉漂”的出現是中西部人口迴流乃至虹吸東部地區高學歷人才的體現,那麼“蓉漂之後、再無漂泊”則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深刻寫照。

2010年至今,成都累計新增常住人口超過600萬人,增量僅次於深圳。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帶動成都人口總量邁上2100萬大關,逼近北京。

這些人口中,各類人才佔了1/3左右。

數據顯示,成都目前人才總量超過600萬人,在全國位列第四位,而2023年一年就吸引72萬各類人才落戶。

人隨產業走。成都電子、裝備製造等萬億級產業集羣的集體崛起,開始帶動省域人口迴流;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井噴,帶動高學歷人才的持續涌入。

無論“搶企大戰”還是“搶人大戰”,成都都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機會之城”的內涵,而創造這些機會的,離不開一流的營商環境。

03

拼營商環境,成都究竟有多大優勢?

說起營商環境改革,上海、深圳是佼佼者。

上海曾經憑藉“特斯拉速度”蜚聲國際,特斯拉超級工廠創下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的奇蹟;

而深圳則以“4個90%”著稱,90%以上研發機構、人員、資金和發明專利都來自於企業,堪稱民營經濟創新活力的典範。

無論是上海“特斯拉速度”還是深圳“4個90%”,背後都來自營商環境的助力。

目前,上海營商環境改革已迭代到7.0版本,持續把放眼世界、對標國際一流當作優化營商環境的着力點,而深圳也邁入了6.0時代,實現了辦事從“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次不用跑”的跨越。

與滬深相比,同爲超大城市的成都,營商環境也經過了多年迭代,步入6.0時代,且對照世界銀行評價標準,對標先進城市,無論是改革力度還是深度,都不弱於一線城市。

據統計,從營商環境1.0到6.0,成都已累計推出906項改革舉措,涵蓋“建體系夯基礎”、“學先進補短板”、“樹標杆創品牌”、“集創新求突破”、“優服務增活力”、“數字化強賦能”等方方面面。

作爲成都市中心城區,溫江區近年來在營商環境改革中走在前列,打造了“溫江效率”的金字招牌,成了成都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縮影。

無論是獲得全市乃至全省推廣的綜窗改革、提醒服務等成熟經驗,還是首創的“三員合一”等創新探索、“一把手走流程”工作機制。

無論是向互聯網要效率、向流程再造要效率、向簡政放權要效率的全方位實踐,還是率先建立以信用監管爲核心的新型監管方式,都讓“溫江效率”這一品牌充滿含金量。

溫江營商環境改革何以走在前列?

早在多年前,溫江區就率先將營商環境改革作爲頭號工程,近年來更將營商環境作爲事關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經過多年建設,溫江營商環境正在開花結果:2021-2023年連續三屆獲評“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區”,先後斬獲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城區、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示範區。

雖然地處西部內陸腹地,但溫江區時刻以先進地區作爲對標,不僅與廣州南沙區等沿海城市強強聯手、主動奔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創飛地”,而且在營商環境改革上做出“三個都可以”的承諾,探索出“四度”的改革理念。

“三個都可以”說的是:

“只要是先進地區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參照;只要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放行;只要是不觸碰紅線底線的,都可以給予容錯空間”。

這些承諾,對應的是對標先進、非禁即入、包容審慎、無事不擾等先進理念,指向的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高標準要求,更是對自身持續變革、刀刃向內的倒逼機制。

與“三個都可以”相對應的是“四度”——溫江正在用心打造“尺度、速度、溫度、力度”一流營商環境。

尺度、速度、溫度、力度,分別指向包容審慎的監管、一流的政務效率、無事不擾但有求必應的服務意識、助企惠企的政策力度。

這與浙江等沿海地區的營商環境改革理念可謂不謀而合。

浙江提出對中小企業、新業態企業提供包容審慎的監管氛圍,積極爭取設立公平競爭指數和公平競爭審查會審兩個國家級試點,要求建立政務失信責任追究制度等等,將營商環境改革“卷”到了新高度。

溫江的“三個都可以”和“四度”也是如此,可謂切中了營商環境的要害。

企業敢不敢來、能不能最終留下來,不僅取決於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的基本面,更要看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市場的公平競爭空間、政府的法治意識和服務意識等深層次的因素。

這些理念合在一起形成的營商環境,就是地方競爭的軟實力,也是一地最佳的金字招牌。

當“溫江效率”一躍成爲新的城市營商環境品牌,金溫江之“金”將會有更爲豐富的體現,其探索對於所在省市乃至發達地區都有積極借鑑意義。

04

“溫江效率”,給當地帶來了什麼?

與資源、土地、稅費等顯而易見的實體相比,營商環境或許看不見、摸不着,但每一家企業、每一個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得到,並會用腳做出選擇。

同時,無論是拼土地還是拼政策優惠,都只有短期之效。正如“零門檻落戶”對於搶人大戰的作用一樣,由於缺乏門檻和獨佔優勢,所有城市都能輕易複製模仿,最終區域競爭又會回到同一基本面。

營商環境則不同,它是一地現代化治理能力的體現,檢驗的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不同能級城市乃至不同區域都有着巨大懸殊,從而成爲城市競爭軟實力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營商環境建設不易,但一旦建成,就能迅速轉化爲競爭優勢,帶動人口企業涌入、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並推動城市形象的全方位躍升。

過去一年,溫江新引進簽約192個重點項目,其中包括金港汽車、海思科製藥研發生產基地等20個重大和高能級項目。

而龍年伊始,溫江就宣佈計劃第一批實施重大項目219個,全年力爭簽約引進社會投資項目100個,其中重大項目和高能級項目35個以上。

大項目帶動大投資,大投資帶動大產業,大產業帶動大發展。近年來,溫江一衆中小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中西部企業之林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數據顯示,僅2023年,溫江新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5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5家,百利天恆、科倫博泰兩家龍頭醫藥企業雙雙創下創新藥出海紀錄。

大項目、大企業的涌現,是溫江區現代化產業體系拔節生長、不斷壯大的體現。

目前,溫江區正在全力推動地標產業提能升級,重點產業、未來產業集聚成勢,構建“姓溫有據”(產業畫像“姓溫”、產業選擇“有據”)的“3+6”現代化產業體系。

這些產業,既涵蓋醫藥健康、綠色食品、現代都市農業三大地標產業,又囊括了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印務輕紡、現代商務、文體旅遊、數字經濟六大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

無論是地標產業還是重點未來、未來產業,多數都是當下各大城市爭搶佈局的主賽道,競爭遠比一些依賴資源投入的傳統產業更爲激烈,更需要一流的營商環境作爲關鍵的勝負手。

同時,這些產業多數都是知識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業,且部分屬於新質生產力的範疇,需要強大的產業集羣、密集的創新資源和良好的市場環境作爲支撐,而溫江區在這方面更具優勢。

從城市的長遠發展來看,無數城市都渴望一夜之間爆得大名,藉助網紅經濟的東風一躍而起,但城市形象的形成終究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細水長流,更需靜水流深。

營商環境纔是最好的城市形象。

溫江將“溫江效率”作爲城市品牌,將營商環境作爲最重要的城市形象標誌,極具前瞻意識又富有遠見,對城市發展的積極影響也更爲深遠。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營商環境改革如此,城市競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