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臺流 保住生機

(圖/海基會提供)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不順,大陸臺商首遭衝擊,再加上疫情期間,封廠、關廠所在多有,經過跌宕,臺商及部屬處境艱難,很多變成臺流,有家歸不得。

「臺流」是指臺商及隨臺廠赴大陸工作的臺籍幹部,經商失利或失去工作後無法返回臺灣,在大陸各地流浪的人。大部分聚集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他們積欠房租、重病住院、證件失效無法回臺灣,或者無顏見江東父老,寧可流落異鄉。

以前臺流只有老弱、傷殘,偶有此類案例,都透過臺辦及海基會安排。但近年來臺流人數不斷上升,且越來越年輕,主因是2016年開始大陸推出惠臺政策,吸引臺灣年輕人去大陸創業,但大陸經濟情勢丕變,中美貿易戰不絕,赴陸創業的臺灣年輕人成爲最弱勢的經濟族羣。

到底臺流有多少?有人估計至少1萬5千人,不過在大陸的臺商加臺幹至少有80萬,臺流人數應不只這數字。而且疫情解封以來,大陸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內需市場恢復緩慢,美國又對中國祭出多項史無前例的制裁,出口也受到限制,臺商左右爲難。

2009年間我在汕頭任教,當時大陸正逢經濟盛世,有的是機會。臺商只爲找不到幹部而煩惱,隨便一個臺灣人很好找到出路,記得汕頭醫學院有個阿婆賣臺灣便當,每天中午只賣50個,方圓2公里內沒有競爭者,不到中午1點鐘就全部賣完。第二天早上有人幫她送食材,2個鐘頭她就可完成50個便當,1天工作4個小時就衣食、住所無虞。

當時東莞、汕頭等地也出現臺流,但金融海嘯後還創造了另一個盛世。但這波新冠肺炎卻再也挺不住了,臺流最典型的結局是在大陸因窮病而亡,只有靠臺商募捐辦理喪葬事,甚至有人自殺也不願意回臺。

臺流不是一個人的故事,牽涉的子女、配偶、親戚、朋友在在都會受到衝擊。日前海基會公佈的資料顯示,去年接回臺流僅87人,經費120萬元,只有2位工作人員負責,平均接回1人耗費15萬左右。今年上半年接回人數56人,已經把協助預算提前用罄,接下來的工作必定受阻。海基會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接回的人數與臺流相比微不足道。

別忘了,臺流裡很多是在大陸創業未成的臺灣年輕人,他們具有旺盛企圖心及專業技能,這時伸出援手,難保他們將來不會在臺灣經濟上扮演要角,增強臺灣競爭力。

總統和立委競選激烈,參選人光鮮亮麗,滔滔不絕論述政見,臺流及家屬卻在黑暗死角里掙扎。居然還有輿論說,當年他們帶走資金去大陸發展,沒有回饋臺灣,現在卻要用納稅人的錢接他們回家。其實,接回1個人平均只要15萬元左右,用此金額挽救一條生命,實在是國家應該且值得的投資,比起蔡政府預算裡多少的浪費、官商勾結,這種錢應該花,也應迅速增加海基會承辦這項業務的人手,只要願意回家的人,政府都應盡其所能,達成其心願。

愛臺灣不是口頭講,要有行動,對象應該是世界各地的臺灣人,而不是隻有在臺灣的少數綠色權貴和其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