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入選教材後被刪去了結尾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十九期(總第789期)
《黔之驢》是柳宗元三篇一組的寓言《三戒》中的一篇,曾經被選入過教材,很多人在初中階段都學過這一篇,印象深刻。但在選入教材後,原文中的最末一段被刪除了,呈現出來的最終形態是這樣的:
這個故事寫得非常精彩。從文章結構來看,無論是以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六要素來衡量,還是以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情節的四部分來衡量,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再從形象塑造角度來看,驢子和老虎也各有鮮明的性格特點,雖然只是寥寥數筆,但卻很禁得住琢磨,越品越有味道。
不過,這篇文章在入選教材時,原文結尾被刪掉了。柳宗元的原文結尾是這樣的:
柳宗元的《三戒》的結尾各不相同,《臨江之麋》結尾只是寫到“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衆,走欲與爲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基本沒有議論。《永某氏之鼠》則在倒數第二段寫鼠被殺,最後一段又來了一句議論抒情作爲結尾:“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爲可恆也哉!”
如果像入選教材那樣,把《黔之驢》的最後一段刪掉,則其在整個文章的結構上更像《臨江之麋》,如果保留了《黔之驢》的最後一段,則其更像《永某氏之鼠》。
那麼,編者爲什麼會刪掉原文這樣一個結尾呢?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我猜大約是爲了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不是以作者的理解爲理解。這可以說是刪掉的好處。但刪掉之後,也有不利的地方。
柳宗元原文的最末一段,從語言表達上來說,很精彩,從議論來說,也更能激發人的思考。
“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這兩句中的“類”字用得妙,點明驢子的“德”與“能”只是像而已,並不是真的。
“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向”是表往昔,但這個往昔並不是真的,只是假設,事實已經發生,在覆盤時,做另外一種假設,如果驢子“不出其技”,那大概率是“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一旦“卒不敢取”,那驢子的“德”和“能”的假象就不會被戳破。這個“類”字就失去了着落,讓人信以爲真。
“今若是焉,悲夫!”“今若是焉”表示事實已成,把這個“悲夫”與前面的“噫”字聯繫在一起,強烈的感嘆更能激發人的思考。
什麼思考呢?
如今網上流行一句話:“做人莫裝逼,裝逼遭雷劈。”雖然說得比較粗俗,但用這一句來說對《黔之驢》的理解,還是非常貼切的。
進一步思考,其實何止是一個人呢,小到一個人,中到一個集體,大到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是“莫裝逼,裝逼遭雷劈”。我就不越俎代庖舉例子了,因爲這類例子比比皆是,你能想到哪些呢?
一旦你想到的越多,就會越佩服柳宗元,越感嘆《黔之驢》的神妙,果然經典就是經典,經典可以穿越時空,其道理永不過時。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