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儲蓄代理費再定價,郵儲銀行“母子”明算賬

隨着郵儲銀行2023年財報的披露,高達千億元的儲蓄代理費再度引發關注。

郵儲銀行是一家特殊的銀行,儲蓄大部分要依靠郵政集團的網點,所以就有儲蓄代理費一說,郵儲銀行每年要交給母公司郵政集團一筆千億的儲蓄代理費,由郵政網點代理吸儲。

財報顯示,2023年郵儲銀行交給郵政集團1149億元的儲蓄代理費。而在業績發佈會上,郵儲銀行高管表示,儲蓄代理費正在醞釀新一輪調整。

這顯然是一場利益再分配,在郵儲銀行與郵政集團這對“母子”之間。

千億費用再分配

財經衆議院注意到,這筆高達1149億的儲蓄代理費,對關聯交易的雙方都是一筆“大錢”。

對郵儲銀行來說,1149億的儲蓄代理費,佔2023年業務及管理費 2220億元的一半還多,超過864億元的年度淨利潤。

對郵政集團來說,郵儲銀行上繳的這筆1149億元的代理費,已經遠遠超過郵政集團2023年的利潤787.86億元。也就是說,“兒子”上交的費用,比集團的總利潤都高。

顯然,這筆費用對雙方來說都至關重要。

這是筆關聯交易,郵政集團持有郵儲銀行62.78%的股份,而且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還是郵政集團副總經理,收多收少,手心手背都是肉,母公司拿多了,子公司就少了,這又是個零和博弈。

下一步既然要調整這筆千億的費率,那麼,就要對現在的費率多少做個判斷。

判斷的標準有多個維度,從橫向看,可與同業的業務及管理費用做個對比;從縱向看,可與歷年的費用及增長率做個對比。

從橫向來看,郵儲與農行的可比性最高,因爲兩者都有大量的網點在縣域。

2023年度,農行資產規模近40萬億,郵儲銀行資產規模約15.7萬億,但從業務及管理費用來看,兩者居然相差不大,農行爲2353億元,郵儲爲2220億元。農行沒有儲蓄代理費,而郵儲的儲蓄代理費佔了業務及管理費用的半數以上,遠超640億元的員工費用。

儲蓄代理費的費率計算標準,按照2023年日均儲蓄餘額9.3萬億的1.24%計算,而郵儲銀行的淨利差爲1.99%。這是什麼概念?

通俗來講,郵儲銀行100元的存款,可以貢獻1.99元的利潤,而爲了吸收這100元的存款,就要付給郵政集團1.24元的代理費。而客戶在郵儲銀行存款100元,也僅僅是拿到了1.53元的利息。

付給客戶的利息、給母公司的代理費,以及自身的利潤,顯然要做出綜合平衡。

從縱向來看,2023年的儲蓄代理費1149億元,同比增加126.76億元,增長12.40%,遠超營收及利潤的增幅。而郵儲銀行同期的業務及管理費2220.15億元,同比增加163.10億元,增長7.93%。這說明,儲蓄代理費增速比業務及管理費的增速,高了4.47個百分點。

這樣的增速是高是低?顯然需要在郵儲銀行與郵政集團之間做個平衡。

費率如何調整

“自營+代理”是郵儲銀行特殊的運營管理模式,依託這一模式,郵儲銀行構建起了一張覆蓋城鄉的網絡,在郵儲銀行近4萬個網點和6.6億零售客戶中,70%分佈在縣域地區。

郵儲銀行副行長徐學明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代理網點爲郵儲銀行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深度下沉的客羣,這爲郵儲銀行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鄉居民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支撐,構建了郵儲銀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那麼,現在郵儲銀行由郵政代理儲蓄,費用是如何結算的?

財報顯示,郵儲銀行按照“固定費率、分檔計費”的原則計算,向郵政集團支付代理吸收人民幣存款業務的儲蓄代理費,針對不同期限儲蓄存款分檔適用不同的儲蓄代理費率(分檔費率),並根據分檔費率及每檔儲蓄存款日均餘額計算存款的實際加權平均儲蓄代理費率(綜合費率)。綜合費率上限爲1.50%。

2016年郵儲銀行H股上市的時候,進一步明確了代理費的主動調整和被動調整機制。時隔6年之後,2022年首次觸發了被動調整,隨之郵銀雙方及時地對代理費率進行了調整。

郵儲銀行在2023年財報中透露,爲有效管控付息成本、保持儲蓄存款規模穩定增長,推出促進存款發展的相關機制,包括存款利率上浮利息成本分擔和存款激勵兩個安排。郵儲銀行和郵政集團約定,存款激勵金額任何情況下不高於存款利率上浮利息成本分擔機制下郵政集團需承擔的金額。2023年,郵儲銀行促進存款發展的相關機制結算淨額爲-7.20億元。

通俗解釋一下年報中這段話就是,2023年,郵政集團“讓利”郵儲銀行7.2億元,原本爲1156億元的費用,最終收了1149億元。

徐學明還在業績發佈會上透露,隨着利率快速下行和同業淨息差的快速收窄,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郵儲銀行又着手進行了新一輪調整的準備工作。郵儲銀行已經研究了多種方法,進行了多輪次的模擬測算。

徐學明表示,新一輪儲蓄代理費率調整將堅持兩大原則,一是商業可持續,充分吸納各方意見,確保定價科學公允;二是堅持互利共贏,特別是要充分挖掘代理網點強大的資源稟賦優勢,促進實現自營和代理網點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同時,通過科學競價,進一步推動存款結構優化,降低付息成本,穩住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