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也難自由了?

上個世紀末,“誰家能擁有一輛自行車”曾被視作富裕的象徵,許多80後的童年記憶也都與自行車相關。

儘管這個生活物件兒曾一度淡出人們的生活,但疫情過後,騎行悄然火爆了起來,入場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隨着“騎行”的不斷升溫,熱門限定款甚至需要預訂、加價的方式才能購得,騎行裝備也開始內捲了起來。畢竟車都有了,頭盔、護目鏡、手套、騎行服等裝備不得湊個整整齊齊?可謂是騎行永無止境,投入不設上限。

自行車,正由原先的代步工具,變成時尚的代名詞,偶然出現的自行車脫銷、斷貨現象,更是將國人對騎行熱情的回潮,淋漓盡致呈現於眼前。

但並非所有的騎行愛好者都熱衷於卷裝備,從社交媒體中的用戶分享來看,大部分人還是關注於騎行本身,更希望選擇具備高性價比的產品——喜德盛、鳳凰、永久等這些伴隨着80、90後成長的老品牌,在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迎來銷售的又一春。

時光流過40餘年後,大家又重新愛上了騎自行車了。

瘋狂的騎行熱

事實上, 騎行從來沒有淡出過人們的視野 ,共享單車的出現,更是衆多打工人完成通勤“最後一公里”的最優工具。

“小黃車、小藍車什麼的太方便了,騎哪停哪就行,還可以與地鐵、公交站等無縫銜接,也不怕丟,只是有時候找車比較麻煩,麻煩到我甚至想買臺自己的自行車。”中關村財務打工人小金如是說。

智商稅研究中心從社交平臺上的分享發現,很多人開始騎行,其實都跟小金一樣,是從通勤開始後來愛上了騎行,開始自購設備入坑。還有人是看到了別人發佈的騎行筆記,突發奇想在街邊掃了共享單車加入其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有博主分享自己用共享單車騎行天府綠道的感受稱:“建議不要騎共享單車挑戰整圈天府綠道,真的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有條件的還是選擇公路車等可變速自行車騎行,你的成功率、幸福感會成倍提升!”

在過去的幾年間,由於外部因素的影響,一些線下健身場所受限,騎行作爲門檻較低的運動方式之一,開始收穫大衆的青睞。《2022年中國自行車行業調查報告》稱,車齡未滿1年的騎友從2021年的5.58%增長至11.33%,騎行10年以上的騎友也增長至19.64%。從數據端也可窺見出騎行的破圈趨勢。

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騎行既滿足低風險出行的需求,又能順道鍛鍊身體,釋放壓力。

騎友小李表示:“我就是在去年開始接觸騎行的,因爲我本身生活半徑就在家附近3公里包圍圈,有等公交的功夫我騎個車就到了,所以我就買了輛山地車代步。相比於別的運動方式,我覺得騎行主打一個方便,無需刻意空出時間到健身房或者球場,下了班就可以騎上車出發,伴着夕陽吹着小風溜回家。週末有時間的時候我會騎的遠些,看看不一樣的風景。”

對此,小e也深有同感:“騎行的時候更能放鬆心情,有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感,不像其他交通工具太過閉塞,個人感覺騎行是一種另類接地氣的方法。”

發展至今,騎行已不侷限於是一種代步方式,也成了融入在很多人日常中的生活方式,甚至越來越具備社交屬性。

講到與騎行結緣的契機,95後騎友雪涵表示:“開始騎行時爲了拓展社交,身邊很多朋友都有騎行愛好,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買了輛山地車,可以和朋友一起結伴騎行,大家邊騎邊嘮,把工作什麼的都拋之腦後。週末很多騎友也會組織一些集體騎行活動,圍繞長安街、奧森公園這種經典路線,我還因此認識了不少朋友。”

大家對自行車不止於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帶動着騎行周邊裝備的火熱,雪涵提到:“不同的裝備對應着不同的騎行需求,如果是職業或者競技需求,在自己實力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確實需要裝備的提升。”

想入門,兩萬起?

當你還停留在“一千塊錢買輛自行車好貴啊”的認知時,車友們只會用現實狠狠地打擊你:“這價格你是買輛共享單車吧?”甚至有網友吐槽:“中國騎行圈現狀,自身毫無訓練痕跡,裝備超越環法”

這也真實反映了當下騎行圈現狀,智商稅研究中心與不少騎友交流後發現,目前圈內已經開始分化成兩派,分別爲“普通需求派”和“氪金進階派”。

“普通需求派”主要是爲了解決短距離交通問題,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便可,高性價比成爲他們消費的“最高信仰”,特別是在拼多多這樣的平臺上,一臺百億補貼款或是秒殺款的自行車,不過1、200元。

已有9年車齡的車友曹曹稱:“我從高中開始一直騎車上下學,後來去外地讀大學,買汽車代步不現實,自行車方便適合通勤,還能鍛鍊。一開始是永久的山地車,後來換了迪卡儂speed500,裝備的話除了必須的車鈴、腳撐等,我還配了杯架、碼錶、飄帶、gps防丟裝置等,裝備算下來大概3k左右,我是性價比派。”

小e作爲性價比派的一員,她在騎行方面的花費更爲剋制,像車燈、車鎖、座墊、車座這樣的小件裝備,全加起來300元左右足以搞定。

“氪金進階派”則是以更專業的騎行愛好者爲主,他們的騎行設備更講究,對他們來說,買輛萬元價格帶的山地車只是騎行起點,後續的裝備配件、車輛改裝等花銷基本是上不封頂。

雪涵介紹稱:“在騎行的路途中我也遇到過氪金大佬,但大家氪金的方向略有不同,有顏值黨因爲顏值購買更好看輕便的車架,也有競技黨在日常騎行中通過訓練加上裝備的提升,來提高自身競技水平,主要還是看個人需求吧。”

在少數重度氪金派眼中,兩萬也就是交個入場費。社交平臺中大家對於自身裝備的分享,可謂是從頭到腳全副武裝,還會配備運動相機記錄自己的自由馳騁的瞬間。

當被問及高階裝備是否是僞需求時,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回答了“不是僞需求,主要還是要看個人目標,如果追求專業競技的話,進階裝備是必需品。”

對此,永久(forever)自行車品牌負責人向智商稅研究中心證實了這一觀點。“近年來,國內自行車領域的消費趨勢確實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健康騎行和競技騎行的比例在逐步增加,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自行車的性能和品質,很多騎友追求高價騎行裝備的原因,可能是因爲他們認爲高價裝備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品質,能夠提高他們的騎行體驗。”

喜德盛品牌負責人則認爲,一般有經濟實力的人入局騎行,會選擇更爲高端的裝備,比如兩千一個的頭盔,幾萬一輛的自行車。

“當他們秀出自己裝備的時候,在騎友中會獲得一種被尊重的感受,對於這一部分羣體來說,他們形成高端心智之後,很多產品可能會有一些客單價高的品牌方來贊助,並非都是自己自費,如此便在互聯網平臺形成大家互相的攀比的風氣。”

正是這樣,導致國內自行車領域的趨勢逐漸趨向消費升級,騎行在變得越來越不自由。很多入門的小白不懂行,直接跟風博主的推薦入手裝備,計算之後直接被入門費勸退,並且很多人對國貨品牌存在天然的偏見,覺得技術不可與進口相匹敵,存在認知信息差。

“這兩年,風很大的小布(brompton)價格就在一萬上下。當時也是因爲家裡說要不要從英國帶回來一個,才瞭解了一下這個品牌。雖然性能和設計真的不錯,但對於這個價位以及所宣傳的一種白領身份來說,我覺得對某些人可能是一種僞需求。”小e如是說。

一車,不難求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今天這些追隨熱潮的年輕人並不糊塗,在他們眼中,無論是追求性價比,還是當個氪金玩家,如果沒有真正的產品力,那還不如用車時掃個共享單車來得容易。

除了對技術性能加大研發之外,國產品牌們還應花上更多心思,爲他們創造更好的體驗場景,或是帶着引領“隨便騎騎黨”走向更精巧、更專業乃至更長途的騎行體驗中去,甚至像喜德盛這樣的自行車老品牌,都已成爲專業國家隊參賽用車。

可以看到,國產老品牌並非沒有產品力,更不缺人氣, 只不過想要更好地跟蹤和貼合時代潮流,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結合線上數據體系,更加精準地洞察消費需求分化或變遷,在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終端觸達等方面做出迭代升級。

這也是鳳凰、喜德盛、永久、飛鴿等老國貨品牌,選擇入駐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關鍵。

喜德盛負責人向智商稅研究中心透露:“我們的店不可能說鋪滿所有的地區,比如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市場、城鎮,又或者是比較偏遠的地區,想要實現觸達的話,就要通過拼多多這種電商平臺,去承載銷售功能,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更容易達到1+1>2的集成效果。”

“不止於銷售,品牌亦可從電商銷售的過程中,更全面地瞭解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反哺品牌生產,爲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同時,藉助拼多多百億補貼這種欄目,可以充分發揮電商平臺的社交裂變能力,擴大平臺上老字號品牌的市場份額,使老字號的品牌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永久負責人如是說。

價格同樣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從消費洞察來看,當下年輕人購買自行車,最直接的目標是去滿足一個使用場景——比如上下班,比如運動健身,再比如用來休閒競賽,各自滿足不同的需求場景。

小e的朋友就在衆多品牌中選擇永久牌自行車。“現在自行車的價格真的是水漲船高,單單隻想買一輛普通的山地車或者公路車都得四位數起。前兩年朋友買車跟我吐槽,先去捷安特門店看車,但實在是沒法接受價格,後來就轉向更具性價比的國產品牌永久來入了門。其實身邊很多朋友跟我的想法一樣,夠用就可以。”

儘管騎行火爆持續已有一段日子,但從電商平臺的數據來看,人們的消費熱情依舊高漲。“入夏以來,自行車及周邊產品的銷量增長十分顯著,一些爆款車型的增幅超過270%。”拼多多百億補貼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推動騎行者和自行車製造商的“雙向奔赴”之外,“拼多多也將聯合更多品牌品類,爲消費者提供優質優價的產品,讓消費者不燒錢也能暢享騎行自由。”這不僅是電商的價值所在,更是老國產品牌煥新的一次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