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腰襦裙:漢服理論標準器的逐年衰退 | 漢服溯源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本來想寫馬面裙的漢服篇,但發現得先講漢服襦裙。因爲主要搭配馬面裙的明制襖裙,並非從漢服運動一開始就加入在漢服款式庫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引入(質疑)-爭奪(考據)-流行(推廣)-爆款(制霸)的過程。

所以,我們先聊聊被認爲上下五千年獨一份的漢服襦裙。

1

漢服襦裙的獨特地位

由於戲曲、仕女畫等影響,很長時間裡古裝劇的服飾風格被分爲清代服飾和其他古裝服飾(相關內容詳見《》),也就是除了清代背景故事會使用特定的服飾設計,其他朝代的戲服可以通用,尤其是女裝,甚至可以通用到清代平民女性。而這類服裝就被漢服圈稱作襦裙。

(越劇)

(京劇)

(古裝劇)

這裡也有也有沈從文、高春明等古代服飾學者失誤的原因,將存在於宋明清仕女圖裡的形象作爲了考據藍本。綜合影響之下,不論是古裝劇還是早期的漢服愛好者在很長時間裡都認爲上衣下裙的“襦裙”是一種貫穿了中國全部歷史的女裝基礎款式。

(當時標註爲“明代中腰襦裙”)

(當時標註爲“漢代婦女的襦裙”)

(當時標註爲“戰國初女子襦裙”)

(當時標註爲“宋 襦裙”)

漢服襦裙的基礎形態是上衣與長裙搭配,漢服的“襦”是對幾乎所有短上衣的統稱,儘管後續也有“衫”“襖”等詞出現,但由於漢服愛好者的認知習慣原因,漢服衫裙、漢服襖裙也幾乎成爲了有具體形象對應的款式名稱。

尤其是從高春明相關書籍裡流出的古代服飾服飾示意圖(上面的組圖),存在了許多這種上衣下裙的“襦裙”款式,且分屬於不同時代,恰好迎合了當時漢服愛好者們的訴求——

①交領是漢服的主要特徵;

②上衣下裳(裙)是漢服的主要特徵;

③漢服擁有數千年統一,不分朝代,只分民族的服飾特徵。

早期漢服會將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漢服分門別類進行整理,以符合這些訴求,常常會分作上下衣分開剪裁製作的“衣裳制”、上下衣分開剪裁又再縫合成整體的“深衣制”、不將上下分開剪裁的“通裁製”。

(漢服衣裳制,2009年1月製圖)

(漢服深衣制,2009年1月製圖)

(漢服通裁製,2009年1月製圖)

而後由於漢服愛好者對於古代服飾的認知漸深,這個分類就難以承載了,就從中擴充了不少分類。如“衣裳制”中分出了襦裙制和衣袴制。

(漢服入門宣傳專用貼)

(現代漢服體系 1.0版)

但不論怎麼劃分,襦裙都是早期漢服運動中最重要的漢服款式,是當時所認爲的漢人女性至剃髮易服也未斷絕的存在(當時還未開始認同明制襖裙)。

(當時的漢服有關襦裙的宣傳資料)

(漢服KOL繪製的襦裙示意圖,2006年製圖)

2

漢服款式與朝代之間的拉扯

但中華幾年前只分服裝款式不分服裝朝代,不論是對於歷史客觀還是對於認知主觀來說都太有挑戰性了。事實上,隨着漢服襦裙的進一步分化,以朝代區分的勢頭難以逆轉,只不過它們往往有兩幅面孔,可以被稱作爲“X制漢服”也可以被稱作“XX襦裙”。

(不同款式的漢服襦裙)

這其中最爲典型就是“齊胸襦裙”(當時常被稱作“高腰襦裙”以示與“中腰襦裙”之間的區別),它就是唐制漢服,劃分款式本質上就是在劃分朝代。

(漢服KOL繪製的唐制襦裙示意圖,2007年製圖)

(漢服齊胸襦裙)

當時還認爲有一種與半臂搭配穿着的高腰襦裙,是初唐式樣。但由於示意圖不夠明晰,也有做成將裙子扎到乳下的。

(初唐女服,文字爲原配)

(漢服齊胸襦裙與半臂搭配)

而如今比較少見的“對襟襦裙”(當時也稱作“直領襦裙”以與“交領襦裙”作區分),在當時認爲是宋制漢服。當時還爲了對襟之內該是穿交領衣還是穿抹胸爭論過一番,因爲按照漢服理論交領中衣是所有漢服的打底服飾(詳見《》),但大量歷史圖像卻證明了抹胸的存在,而且對接疊穿交領也不夠好美觀。

(漢服KOL繪製的宋制襦裙示意圖,2007年製圖)

(漢服對襟襦裙)

後來漢服圈中的考據派發現,宋代更爲常見的是一種對襟外衣,也就是如今所說的漢服褙子。於是便產生了兩種分化穿法,將漢服褙子穿在漢服交領襦裙以外的宋制漢服穿法,或將對襟上衣做成長衣可在紮在裙內或裙外的靈活穿法。

(漢服宋制襦裙的單穿交領襦裙和搭配對襟外衣的穿法)

(漢服對襟襦裙的加長上衣版穿法)

對襟式上衣還存在着一種如今更冷門的款式“衫裙”,是由長到臀部的對襟大袖上衣紮在裙外穿法,時間定位是魏晉。

(當時標註爲“魏晉婦女衫裙”)

(漢服衫裙)

由於魏晉階段對於當時的漢服圈而言,很難論證爲純血統的漢人朝代,衫裙並未真正推廣開去,只是作爲一種屬於漢服“襦裙制”卻是早於“襖裙”沒以“XX襦裙”格式命名的款式而被記錄。沒想到的是,如今漢服襦裙式微,反而是以“魏晉風”的名義迴流的,也算是個輪迴了,不過這是後話了,以後可以專門聊聊漢服裡的“魏晉風”。

3

最後的標準漢服襦裙

那麼最基礎款的交領重要襦裙存在於哪裡?存在於漢制與明制。其中漢制襦裙是有相似文物出土的,但由於漢制漢服的視覺符號幾乎被各種各樣的曲裾所佔據(詳見《》),所以漢制襦裙幾乎沒有得到過任何實踐。

(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的襦裙)

(北宮嬛根據考古報告上的線圖製作的簡圖)

而僅有仕女圖作爲依據(詳見《》)卻找不到相似文物的明制漢服就成爲了漢服襦裙最後的歸屬。也就是說,漢服襦裙雖然在漢服宣傳上是一種橫跨了上千年以上的款式,實際上所能找到的典型形象只是明制。確切來說,是被考據之前的明制,這樣大家也能明白爲什麼當明制漢服開始被考據資料所扭轉的時候會遭遇到巨大的漢服圈抗力了。

(漢服KOL繪製的明制襦裙示意圖,2007年製圖)

(當時製作的交領襦裙漢服)

作爲基礎款,漢服交領中腰襦裙外可加各種服飾單品進行搭配。如現今幾乎不再提起但由於仕女圖等影響而在當時還很受歡迎的“帷/圍裳”,就是加在長裙外的短裙。

(當時標註爲“帶腰裙的明代襦裙”)

(漢服襦裙加帷裳)

當時十分流行的還有加漢服半臂,這個名稱如今漢服中還有,但製作方式已經不太一樣了。當時的半臂製作方式比較自由,幾乎每家做法都有不同,穿法和搭配也比較短,甚至可以單穿假裝時裝,所以當時十分受歡迎。

(漢服襦裙與不同樣式的半臂搭配)

而當時凸顯其爲明制漢服,也就是加深交領襦裙身上的朝代屬性的方式是加一件頗有戲曲味的披風。在明制襖裙推廣之前,這就是最明制的穿搭方式。

(當時的漢服明制披風)

而後明制漢服就進入了現代這一代漢服愛好者所熟悉的襖裙時代,儘管有非議和阻力,但最終依然勢不可擋地到來了。

不過在襖裙真正普及之前,人們依然認爲襖裙與襦裙僅僅是將上衣紮在裙子裡面還是外面、衣服做單層還是掛裡、交領上面加不加白色護領、袖子形狀是否爲琵琶袖的區別。隨着人們意識到襦裙、襖裙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大,更廣大的漢服愛好者纔將其當作獨立於襦裙的款式。

(當時的漢服有關襦裙的宣傳資料)

最後,關於什麼纔是“襦”,可看水壺的這篇《》。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