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曬書” 曬傳統更曬新意

中新社北京8月10日電 題:七夕“曬書” 曬傳統更曬新意

作者 周昕 吳約

在浙江寧波的梁祝文化公園,七個女孩扮演着不同角色,正嘗試復原明代畫家仇英《乞巧圖》中的人物妝造。她們身着紗衫衣裙,頭挽雙垂髻,在青石圓桌上,用雙手鋪展開泛黃的古籍與畫卷。

這是“和宜國風研習組”的女孩們在以“曬書”慶祝別樣七夕。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人們津津樂道於“牛郎織女”的傳說,然而七月七自古以來也是“曬書節”。

曬書之“曬”,遵循自然規律。

相傳,七夕曬書由曬衣演變而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爲何要選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曬書”?答案或許與天氣有關。

“七夕曬書秋高氣爽、空氣溼度低,不會因爲溫度過高暴曬,而導致書(尤其是古代的簡書)爆裂、字褪色。”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段懷清對中新社記者說。

“曬書需要在天晴時,通風處,逐櫃晾曬,必須要晾涼冷卻後再收起,不能有汗沾上,曬後重新整理保存。”“和宜國風研習組”的成員們向記者展示着自己的仿本書頁。

雖然研習組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但是對國風文化的共同愛好將彼此相連。研習組的聯合主理人之一鄭謐談到,之所以取名“和宜”,就是在天地人和之間做相宜之事,七夕曬書就是“人與自然兩相宜”。

曬書之“曬”,取“展示”之意。

8月10日,成都圖書館內,一場七夕古籍曬書會正在舉行。

館內展示的各種古籍文獻讓不少參觀者駐足流連。幾位市民還拿着自己的“家當”,進行藏書的展示與收藏經驗的分享。

成都圖書館古籍部主任肖嬌嬌介紹,曬書會以宣傳古籍保護、展示古籍之美爲契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古籍收藏者和愛好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近年來,中國各地不少圖書館和古籍保護中心推出內容多樣的活動,不斷豐富傳統曬書文化的內涵,在展示閱讀魅力的同時,進一步增進大衆對古籍保護的認知。

鄭謐告訴記者,“書藏古今,港通天下”,代表着寧波的城市形象,研習組的成員以圖文、視頻等手段曬書,在助力營造城市書香氛圍的同時,也希望觀衆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段懷清表示,作爲七夕傳統習俗之一,曬書正通過衍生性的文化創意活動得到延伸發展。曬書不僅是對書籍的保護,更成爲一種儀式,體現着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敬重與傳承。

曬書之“曬”,增添創新韻味。

2006年,七夕節被官方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爲七夕的特色習俗之一,曬書活動近年來愈加豐富。

在位於福建的外圖廈門書城,一場別具特色的“兩岸曬書節”吸引了不少讀者。

以書架樑,以文爲脈。“兩岸曬書節”通過曬書市集、兩岸名家沙龍、曬書大賽等活動,喚醒兩岸民俗記憶,爲兩岸人文交流注入新動力。

在曬書特展中,書城推出“書店人私藏的出版品牌”曬書特展,精選小衆出版品牌的圖書,從全新視角爲讀者提供閱讀選擇。同期還有臺灣名家經典圖書特展,聯動臺灣知名出版社,展出名家經典圖書。

此外,“兩岸曬書節”還與讀者“雙線奔赴”。只需要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觸動心靈的生活“處方”,或是一本書、一次旅行、一場演出,不論是否親臨現場,讀者都可以參與這場“萬物皆可成書”的曬書大賽,共同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

露天文化廣場上,集兩岸圖書、特色文創、閩臺文化等於一體的大型文化市集,更是讓讀者們在這裡盡情淘選好書,品嚐地道的閩臺小吃,體驗本土樂隊和經典影片帶來的心靈狂歡,沉浸式感受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們結合書籍與七夕的主題,製作了限定的香氛噴霧與情緒香薰蠟燭,希望更多人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閱讀香氣。”臺灣青年參展商陳蔓蔓向記者介紹自己的文創產品。

書香漫卷,靈魂所棲。傳統的“曬書”,正在現代閱讀方式的創新中孕育出別樣韻味。(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