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買1萬噸碳權供「零碳」差旅 碳交所抵換範疇3熱門

經濟部長王美花(左起)、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環境部長薛富盛、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一起啓動碳權交易平臺。記者潘俊宏/攝影

碳交易所開張首日創下27家企業購買碳權紀錄,而由於屬自願性減碳的碳權憑證,所以,用途只能作爲範疇3抵換,奇美實業採購1萬噸碳權在27家企業中屬大手筆,奇美透露,碳交易所購買之碳權會作爲員工差旅抵換,以創意實踐減碳精神。

奇美身爲製造業,碳排減量成重要議題,除2022年參加新加坡的全球碳權交易平臺Climate Impact X(CIX)購買1萬噸碳權,今年臺灣碳交所TCX成立,奇美實業也加碼捧場1萬噸碳權,對於首日27家企業部分表示將用於助供應鏈抵換,奇美則透露會用於員工差旅。

奇美盤點來自範疇1跟範疇2(自身直接與間接碳排)的總碳排每年達70萬噸,這方面主要透過自行減碳行動,如能源轉型、製程改善、新品開發等降低碳排總量,目標2050年淨零排放,而碳交所22日開張後,買到的碳權因爲屬於自願性減碳,主要只能用於範疇三抵換,對此奇美表示目前外界沒有對範疇三有壓力,會願意買都是自願性減碳。

「範疇三目前沒有被要求要做,在那個交易所買碳權也不是在意手續費幾%,如果在意手續費或在意成本的話,不要做就好。」奇美表示,減碳要認知跟實踐同時去做,所以奇美十分重視「實踐」,能自己做的就不買碳權,故此次1萬噸碳權也是買7專案中5項,比方沼氣發電或淨水等奇美自己沒有接觸過的。

奇美是目前少數幾家買DHL零碳快遞服務的客戶,塗料運輸也選用低碳或零碳輪船,奇美表示,減碳做法很多,不可能都依賴碳權,必須多方去試才知道如何做最好的搭配。

碳交所主管表示,目前企業主多數是有供應鏈或產品碳中和需求,甚至是碳中和辦公室等需求,目前臺灣碳交所與其他國家碳交所也沒有跨平臺交易開放,主要是因爲各國法規及制度差距大,要能互通交易是有相當程度門檻。

奇美實業在新加坡碳權交易所買過碳權,兩年出手買碳權,公司解釋,新加坡買1萬噸是規劃夠5年抵減員工差旅碳排,這次臺灣碳交所TCX成立沒有道理不支持,故加碼買。

「我們認爲創意很重要,比方同仁去差旅時,會做一個貼紙貼在同仁身上,讓客戶知道此趟採訪是沒有帶碳來的。每次差旅申請都會告訴同仁,此次差旅有多少碳產生,讓大家產生意識,知道差旅不是隻有機票錢而已,還有碳成本,建立同仁碳意識。」奇美表示。

奇美表示,客戶對供應鏈給的壓力一直都在,但期許是低碳(持續降低碳排),買碳權不是萬能,不能協助產業生態升級,但可以速成,所以奇美更重視實踐,目前奇美已推出碳中和產品,比方用生質技術生產的產品,但現在還有面臨的挑戰是,欠缺第三方公正單位驗證,目前比較沒有這樣的外部機構。

奇美解釋,現在多是做大構面的碳足跡認證,但單一產品線如何做碳中和?目前還沒有專門機構可以做查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