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開放名琴研究 臺大教授戴桓青:秘密就在木材

奇美博物館樂器廳「提琴展區」透過展覽與出借,讓樂迷或音樂學子有所啓發,也讓流傳4、500年的提琴,發揮深遠影響力。(奇美博物館提供)

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動輒百萬美金起跳,這位義大利工藝巨匠所製作的絃樂器音色傑出,是幾百年來頂級小提琴演奏家的最愛。幾世紀來無數琴師想複製他們的工藝,從材料、造型到施工方法,但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喜歡古典音樂的臺灣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戴桓青以科技研究手法提出論文表示,秘密可能來自於木料的處理。

臺灣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戴桓青表示,在研究過程,他獲得奇美博物館在修復小提琴的琴頸與碎屑,再加上國外收集的其他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大提琴與瓜奈裡小提琴的刨花碎屑,發現提琴木料裡有經過包括鋁、鈣、銅和其他元素的化學處理的證據,「這也許是巧合,但我不確定這兩位大師是否事先知道化學處理會影響琴聲。」戴桓青說,這些木料很可能是被伐木工人浸泡在礦物質中,作爲防侵蝕的手段,透過時間讓這些化學物質與木料起了作用。

從小學小提琴但不精專,卻讓戴桓青打開了研究提琴的開關,「小提琴家們經常覺得這些古老的小提琴比起其他琴,更能自由振動,能讓音樂家們表達情感。」

戴桓青2000年畢業自臺大化學系,2009 年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博士,2010到2012 年任哈佛醫學院暨麻省綜合醫院博士後研究員; 2012 年起任臺灣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

戴桓青表示,這兩年他還是會繼續研究小提琴跟古琴,希望還可以繼續發表,「現在已經可以知道,時間越久,小提琴的狀況越好,古琴也一樣,可見這是古人的智慧累積。」戴桓青說,越能瞭解前輩的智慧與工藝,重新發現文化背後的道理,「我們的研究結果都對外公開,希望制琴的人看了研究可以獲得一起啓發,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