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全球勝任力教育難題
■全球勝任力教育旨在通過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習者具備分析本土、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的能力,理解並欣賞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互動,併爲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
我國近年來積極建構全球勝任力教育體系和實踐模式,培養參與國際協作和全球治理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人才支撐。面對深刻變化的時代格局與複雜嚴峻的國際局勢,迫切需要推進全球勝任力教育的觀念轉型與實踐創新,加快自主培養更多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優秀人才。
全球勝任力教育是培養學習者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能力的綜合性教育形態,旨在通過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習者具備分析本土、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的能力,理解並欣賞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互動,併爲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目前,全球勝任力教育呈現三大發展趨勢:一是從精英化走向大衆化,教育對象不再侷限於少數特定領域的學生,而是普及至更廣泛的學生羣體,使全球勝任力成爲經濟全球化時代公民的基本素養。二是從本土化走向國際化,培養目標不再僅僅聚焦於爲特定國家培養參與全球治理的人才,而是着眼於爲全社會各行業輸送具有全球協作能力的國際化人才。三是從單一化走向融合化,培養方式從單純依靠課程知識傳授,轉變爲採用多元化培養路徑,與各級各類學校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深度融合,成爲與時俱進、開放融合、多層多維的綜合教育形態。
當前,我國正探索構建政府、社會、高校多元協同的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機制,其間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全球勝任力教育在各地區、學校間發展不均衡,部分高校僅有外語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部門等少數機構承擔培養任務,未形成全校合力。另一方面,全球勝任力教育的系統性、規範性仍有待加強,與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科教育、課程體系融合不夠緊密。同時,全球勝任力教育本土專業師資匱乏,提升教師全球勝任力的服務和培訓項目短缺。因此,如何立足國情推進全球勝任力教育發展,成爲亟待破解的難題。
全面完善全球勝任力教育體系。要構建政府、社會、高校多元主體協同的教育體系,藉助跨部門合作,讓全球勝任力教育貫穿各個教育階段,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應對全球挑戰的綜合素養。要制定適用於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的培養實踐基準,建立相關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探索適合不同教育階段特點的實施模式。要推動更多學校將全球勝任力教育融入整體培養目標和教學實踐。
加大大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力度。高校要整合校內外資源,完善制度設計,促進全球勝任力培養與教育鏈、創新鏈、學科鏈、社會鏈深度融合,制定多層次、全學段的培養計劃,着重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行動能力等。針對人工智能、低空與空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校要研究相關人才的全球勝任力素養模型,並將其融入高校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提升畢業生的全球就業能力。高校要設立海外交流獎學金、助學金等,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得公平的國際化發展機會,共享國際化教育資源。
持續提升全球勝任力教育水平。高校要搭建系統化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建立跨區域教研共同體和多元文化合作平臺,通過師資培訓、課程開發等方式,幫助教師理解全球勝任力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實踐路徑,提升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高校要鼓勵教師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全球勝任力教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全球議題。高校要支持青年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全球勝任力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與國際機構合作,資助優秀師生訪學、研究和實習。
(龍靜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康樂系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10日 第06版
作者:龍靜 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