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太濃 中南部空污慢性病死亡率最高

國衛院研究發現,2007年到2017年,國內PM2.5濃度從31.7微克每立方米降到21.47,降幅超過1成,全臺各縣市「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皆有因此下降,東部最優,普遍低於西部,而北部又低於中部和南部。

以肺癌來說,2007年「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率」全臺平均爲26.11%,各區分別爲東部22.8%、北部26.4%、中南部30%;到了2017年全臺平均降爲21.85%,東部降至最低19.2%、北部22.8%,中南部雖有降但仍達26.4%,高出平均;至於中風,也是南部最嚴重。

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研究員趙慧琳分析,高碳排、高污染的鋼鐵、石化產業及化石燃料電廠多集中在中南部,例如臺中設有中火、六輕設址雲林、高雄有中鋼、石化產業,加上臺積電往臺中、臺南、嘉義、高雄等縣市擴張,其用電需求使燃煤發電的電廠無法儘早除役,致中南部PM2.5濃度下降幅度沒有北部來得好。

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統計環境部手動PM2.5測站2023及2022年數據,發現新北市2023年PM2.5年均值爲11.83微克每立方米,相較2022年惡化1.42微克,幅度達13.6%;臺中市2023年PM2.5年均值爲15.02,較前一年惡化3.45微克,幅度更達29.9%;雲林縣2023年PM2.5年均值爲21.39,較前一年惡化3.31微克,幅度達18.3%,顯見PM2.5惡化程度,南北有很大差距。

趙慧琳強調,PM2.5傷害肺、眼睛、皮膚等多個人體器官,更會增加致癌風險,呼籲環境部與經濟部正視並改善。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張順欽表示,揮發性有機物有助PM2.5形成,其中車輛、石化煉製廠較容易使其逸散到大氣,未來會加嚴管制不同特性的排放源,改善中南部空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