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華爲新品皆談AI,大模型產業落地滲透率仍不足

蘋果的首個AI手機和華爲的首個三摺疊屏手機,同日發佈,讓9月10日這一天科技感更濃厚。

今年蘋果發佈會的主題是“高光”,而展現高光時刻的非“Apple Intelligence”莫屬。具體到iPhone16系列上,主要落地四個方向,其中Siri將迎來全新升級。爲了更好的適配AI,還搭載上了A18仿生芯片。

華爲主打三折,與iPhone16的受衆也有點差異,但是介紹三折Mate XT時,仍舊強調其配備了AI功能,包括但不限於AI翻譯、AI擴圖等。

伴隨着今年年初第一批AI手機的上市,“手機是AI的最佳載體”已經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但是無論是消費端和銷售側的感知,AI手機遠沒有達到顛覆狀態。就連剛剛發佈的蘋果AI手機,外媒作家福勒評價AI還是半成品,仍處於早期階段。

將目光放到AI身上,去年火熱的大模型領域,今年更多的是在尋找一個更高頻的切入場景。很明顯的信號是,大模型行業化的愈來愈強,大廠開始建立生態聯盟。在2024外灘大會期間,“大模型產業技術聯盟”正式成立,前段時間火山引擎也牽頭搭建包括零售、汽車、智能終端等行業大模型生態聯盟。

但是根據國聯證券統計A股上市公司2023年財報顯示,AIGC整體滲透率不足20%,在超過一半的一級行業滲透率不到10%。從而,種種爭論和懷疑,開始指向大模型的能力,也有觀點認爲大模型的浪潮發展至今已經很明顯有泡沫的跡象。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一波機器人浪潮最主要的是AI浪潮帶來的,但現階段他認爲對機器人行業最大的一個限制還是AI不太夠,“AI模型、AI的訓練數據集、AI的場景落地部署都遠遠不夠。”對於當前國內公司對機器人大模型投入比較剋制的原因,他認爲機器人模型的技術路線沒有像大語言模型那麼清晰,有點使不上勁的感覺。

在螞蟻數科CEO趙聞飆看來,大模型很難成爲產業數字化的唯一解。日前在外灘大會媒體交流會上,他表示“產業數字化的需求多種多樣,即便是前沿如大模型技術,也很難成爲產業數字化的唯一解,因此,螞蟻數科會投入區塊鏈、物聯網、隱私計算、AI等多種數字技術創新,打造數字資產流通網絡,釋放產業數字化新紅利。”

產業落地滲透率仍不足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模型技術以其強大的語言理解、生成能力以及廣泛的應用潛力,成爲了科技領域的“明星”。

從自然語言處理到計算機視覺,從智能客服到自動駕駛,AI 大模型的身影無處不在,且迎來了迭代升級。

在金融領域,大模型不僅僅是集中於客服、資料庫,作爲一家新型的互聯網銀行,蘇商銀行 成立了金融科技的實驗室,在兩個核心的業務領域輔助生成相關的盡調報告。

螞蟻作爲金融科技巨頭,去年發佈了AI業務助手支小助1.0版,今年迭代了2.0版本。據介紹,現在2.0版本有能力去學習優質的我銷售經驗、能理解和話術,從而構建一個數字分身,讓數字分身幫助基礎銷售人員提升他們的客戶服務的我能力和標準。

衆源資本高級投資副總裁冉翀指出,對於單一任務,雖然大模型提效很明顯,但鑑於模型的搜索能力不夠強,或者理解錯誤、出現幻覺等原因,尚有很大的出錯可能性。

他表示“模型的能力要足夠強,是不是(達到)金融級別的模型?是不是足夠可靠?是否有很強的多步推理能力?模型能不能知道自己錯了?以及中間和用戶場景之間的GAP怎麼彌補?這些都是挑戰。”

伴隨着大模型的爆火,2024年似乎已成爲“具身智能元年”,而人形機器人正是具身智能最佳的實踐之一。在資本市場,這一賽道也堪稱“火爆”。IT桔子數據顯示,從2023年1月至今,國內共成立了29家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其中有22家已經獲得至少1輪融資。

從2023年8月發佈第一款人形機器人H1,宇樹科技備受投資圈和同行關注。創始人王興興也看到了AI賦能機器人帶來的潛力,“順勢而爲,要追着社會潮流去做,太早太晚都不好。”

但是在AI領域的投入,王興興表示還是較爲剋制的,在他看來機器人領域,目前哪個AI模型代表的方向是對的還很難說。同時,他認爲現階段對機器人行業最大的一個限制還是AI不夠。“AI模型、AI的訓練數據集、AI場景的落地部署,都完全遠遠不夠。”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大模型已經在金融、工業、教育、醫療、政務等行業中都有得到應用。但是根據國聯證券統計A股上市公司2023年財報顯示,擁抱AI技術的企業在過去幾年A股的滲透率有提升,但目前仍較低,其中TMT、大市值公司相對搶先佈局。

數據顯示,全A上市公司中提及AI業務的滲透率不足20%,另外結合2020年以來的年報公告篩選來看,提及AI業務的公司數量有明顯增加,從2020年的172家上升至2023年超1200家。其中,依然是TMT四個行業滲透率提升最快,其次爲銀行。

螞蟻數科獨立後,其CEO趙聞飆日前在外灘大會媒體交流會上首次公佈了業務進展和戰略佈局,他介紹圍繞產業數字化需求目前螞蟻數科形成“ABC”三大業務板塊:雲服務、AI服務、區塊鏈服務。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趙聞飆表示獨立後意味着自負盈虧,他的目標是今年實現盈虧平衡,“希望做不虧錢的AI,充滿前景的C+,有想象力的B+。”關於上市計劃,他迴應到目前還沒有時間表,需要視業務情況再做計劃。

在AI方面,今年6月,螞蟻數科發佈了基於SOFAStack的大模型服務平臺AI Max;AI標註技術的投入也是螞蟻數科發展的重點之一,2024外灘大會上,螞蟻數科發佈了配置了模塊化服務和算法調度能力的新一代數據標註產品……但是產業數字化的需求多種多樣,趙聞飆指出,即便是前沿如大模型技術,也很難成爲產業數字化的唯一解。

大模型是否存在泡沫?

8月底,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在“2024亞布力企業家第二十屆夏季年會”指出,大模型可提升生產力,也是一個巨大的浪潮,“但是這個浪潮到今天已經很明顯有泡沫的跡象”。

在他看來,他認爲大模型的泡沫體現在兩點:第一,最頂級大模型的性能已經有差不多一年時間沒有明顯提升。在其看來,在科技爲核心的技術浪潮下,這種現象是不太正常的。“雖然我也尊重每家做的大模型,但我真的想說,誰家的大模型優勢都是自己說的,用戶用起來感覺沒什麼差別,真的是每次寫不同的東西,我真的好幾個互相比,有的時候這個好,有的時候那個好,這就造成大模型的同質化很嚴重”。

第二,關鍵性App沒有出現。“真正哪家用了大模型後提效特別明顯?沒有”,傅盛說,“我跑了這麼多客戶,沒有看到”。不過,傅盛也強調,自己並不認爲有泡沫,大模型就會崩掉,“以前互聯網也有泡沫,有的時候有點泡沫很正常”。

在螞蟻集團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韓歆毅看來,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一個不斷循環迭代的過程,需要在應用中發現技術的難點,讓技術發展的方向更加聚焦。

而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則否認了“AGI泡沫”的說法,他認爲大模型的發展從結果上看是符合行業預期的。他指出,爲了推動大模型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關鍵在於實現兩大融合:一是將知識搜索與大模型相結合,二是大模型強化的結合。

大模型被認爲是實現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經之路。王小川認爲,談AGI可以參考“人”的標準,即像人一樣思考、知識、提供服務能力,落到場景就是像人一樣的助手。

距離實現這樣的標準,MInimax創始人閆俊傑覺得還需要耐心。當下他更加關注通過技術的優化來拓展AI的邊界。他表示,如果模型錯誤率可以下降到個位數,那麼模型就是一個可信賴的狀態,AI也有可能從助手變成爲一種生產力,這種變化也會帶來真正大衆化的產品,爲行業帶來本質的變化。

綜合自大模型企業、界面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