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籤防務協議 日本國防外交大轉變

日本與英國5月初終於達成歷史性的防衛協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英國首相強森對該協定的涵義故意含糊其詞:官方目標是強調民主國家的團結並對抗專制政權。但他們的暗示顯而易見:確保臺海安全與穩定,更廣泛地反映出自由民主國家逐漸轉向亞太區域的趨勢。

透過這項協定英日軍方將更緊密合作。協定的關鍵在於兩國持續共同先進防衛科技,譬如透過開發新型戰機引擎等。媒體之所以把該協定視爲「歷史性」是二戰後第一次歐洲國家與日本達成「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但事實上,更爲空前的是,日本最近幾月與不同國家達成防務協議的出人意料頻率。

從2020年起,日本爭相建立系列防務協議:印度、澳洲、泰國、英國等,這標誌着自二戰結束以來,日本國防與外交政策的最大轉變。就如同多數自由民主國家,日本因亞太的摩擦升溫而真如芒刺在背,加上今年二月爆發的俄烏戰顛覆了當前的地緣政治平衡,結果各國都爭先恐後地建立更強有力的多邊和雙邊協定。日本離開了其70多年以來的和平主義政策,代表它擔憂俄羅斯的行動可能在亞太區域引發的骨牌效應。

日本的軍事行動從二戰後以來被該國《憲法》第9條限制。儘管前首相安倍晉三爲了加強聯合多邊防禦一直爭取重新解讀第9條,而2015年他成功通過相關的法案,但當時民意的支持不足以完全推翻它。

2020年的民意調查顯示,日本公衆並不認爲修訂第9條應是議程上的頭等大事。七成日本人相當同意「日本不應該打仗」,代表和平主義仍然占主導地位。

最近的政策轉變顯現出安倍晉三當時缺乏的是一種決定性境外因素。最近亞太與東歐區域衝突發揮了必要的作用。不過第9條仍未推翻,日本到目前爲止所採取的防衛政策僅僅等於嚇阻作用,而不是積極抵抗境外威脅。很常見的確是簽署協議本身就是目的,該協定的價值就可能在於它的象徵性意義。無論日本簽署多少協定,其自衛隊絕不準備好打仗。但最近的全球政治衝突可能足以引發日本重新充分發展其軍事實力。

(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