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巨大包塊,警惕卵巢顆粒細胞瘤
轉自:南京晨報
今年60歲的王阿姨3個月前無意中捫及腹部包塊,至當地醫院就診,檢查婦科B超提示盆腹腔包塊(大小約15.6×12.4×8.8cm),腹腔積液。近日,她來到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婦科就診,接診醫師將其收治入院後行剖腹探查術,術中盆腔見一腫瘤,大小約20×16×15cm,與盆腔粘連。快速病理提示,右側附件包塊:上皮樣腫瘤,首先考慮成人型顆粒細胞瘤,故行進一步手術治療,目前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已康復出院。
那麼,究竟什麼是卵巢顆粒細胞瘤?該院婦科主任毛潔介紹,卵巢顆粒細胞瘤是最爲常見的卵巢性索間質腫瘤,約佔惡性性索間質瘤的70%,屬於低度惡性腫瘤,早期普遍預後良好。它根據患者年齡、臨牀特徵和組織病理學特徵可分爲兩種亞型即成人型顆粒細胞瘤和幼年型顆粒細胞瘤,其中約95%屬於成人型顆粒細胞瘤,通常在50歲以上的人羣中發病,臨牀表現部分病例有陰道出血,少數合併有子宮內膜增生或癌;5%屬於幼年型顆粒細胞瘤,主要發生在月經初潮前女性或年輕女性,90%以上的腫瘤發生在30歲以下的女性。
毛主任表示,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根據現有研究,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基因突變與染色體異常:發病患者中,以22號染色單體和14號染色三體的異常較爲多見。
2.內分泌因素:卵巢顆粒細胞瘤是一種具有內分泌功能的腫瘤,其發生可能與雌激素水平異常有關。雌激素水平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導致機體激素紊亂,從而誘發腫瘤。
3.遺傳因素:有家族史者更容易患有卵巢顆粒細胞瘤,表明遺傳因素在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發病中可能扮演一定角色。
4.環境因素: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如某些致癌物質,可能會影響卵巢的內分泌功能,從而增加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發病風險。
5.其他因素:避孕藥使用不當、接受放射線照射等因素也可能與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發生有關。肥胖也被認爲是卵巢顆粒細胞瘤的誘發因素之一。
以上因素只是可能與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發生有關,但並非決定性因素。由於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病因複雜多樣,因此其具體發病機制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卵巢顆粒細胞瘤的臨牀症狀缺乏特異性,包括腹痛或腹部不適(30%~50%)、腫瘤引起的腹脹或壓迫症狀,以及該類腫瘤細胞激素分泌異常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其具體表現視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對於絕經前女性可表現爲月經不規則、經間期出血等,絕經後女性可表現爲絕經後出血,部分青春期女性則可表現出假性性早熟,或因雄激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的閉經、多毛、聲嘶、陰蒂肥大等。
毛潔主任表示,卵巢顆粒細胞瘤好發於圍絕經期婦女、育齡婦女以及暴露於促排卵製劑的婦女等特定人羣,這些人羣在日常生活中應更加註意卵巢健康,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任何可能的異常情況。
另外,卵巢顆粒細胞瘤具有惡性程度低、早期預後良好、復發時間晚(如30年後發生復發)等特點,建議延長患者的隨訪時間,成人型顆粒細胞瘤術後應開始每3個月隨診1次,1年後每半年複查1次,堅持長期隨診,抑制素和AMH被認爲是與卵巢顆粒細胞瘤關係最爲密切的標誌物,且血清濃度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是術後長期隨訪的監測指標。
通訊員 苗卿 葛妍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孫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