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暴漲的智能手環,將逼着智能手錶“內卷”?
經常關注我們三易生活的朋友或許還記得,知名市場分析機構IDC對於可穿戴設備的分類,有着他們自己的一套獨特標準。比如我們就曾吐槽IDC在將耳機列入可穿戴設備的同時,對於耳機(他們稱之爲“可聽設備”)的定義存在一定的不準確之處。但與此同時,IDC對於腕上智能設備的分類卻相當靠譜。
IDC是怎麼對腕上智能設備進行分類的呢?簡單來說,他們將這類產品分爲了三種類別。首先是手環,所指的是那些小體積、環狀、有屏或無屏幕,且具備基礎健康監測功能的腕上智能設備。
其次,IDC還將“智能手錶”分成了兩個大類。那些長得像手錶,有手錶一樣大的屏幕,具備豐富健康監測功能,但沒有配備可擴展能力操作系統,計算性能也很孱弱的產品,IDC認爲它們不能算“智能手錶”,而是專門分出了一個產品類別“基礎手錶”。
最後,對於諸如谷歌Wear OS手錶、蘋果Apple Watch或是三星Galaxy Watch這樣,具備強大獨立計算能力、有真正可擴展操作系統,能夠由用戶自行安裝第三方應用擴展功能的表型產品,IDC纔將它們劃分爲“智能手錶”。
不難看出,相比於常見“智能手環”與“智能手錶”的區分方式,IDC的腕上設備分類標準嚴謹了不少,而且與我們三易生活一直以來強調“手環式手錶”與“真智能手錶”的概念,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然而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周時間裡,就連我們也認爲很靠譜的IDC腕上設備分類方式,卻遭到了來自新產品的挑戰。
2021年的新手環們,配置提升有點狠
2021年3月29日,小米在春季新品發佈會上推出了全新的小米手環6系列。與前代的小米手環5相比,小米手環6的AMOLED屏幕尺寸增大50%,達到1.56英寸。與此同時,在功能方面還新增了血氧飽和度監測、心率變異性監測、並具備了夜間睡眠+心率+血氧同時監測+自動分析的能力。
不僅如此,小米手環6甚至還具備50米防水以及對6種運動模式的自動檢測能力,也就是說用戶無需先選擇運動模式再開始運動,手環就能自動識別並且開始進行數據統計。事實上這種運動自動檢測+判斷的能力, 已經屬於一些中高端“基礎手錶”甚至“智能手錶”才具備的功能了。
一週後,也就是2021年4月8日,華爲方面也發佈了華爲手環6系列。與小米手環6類似,華爲手環6的屏幕尺寸相比前代產品同樣也是大幅提升,達到1.47英寸。同時包括NFC支付、手機遙控拍照、全天候血氧監測在內的一系列新功能,也出現在了這款手環上。
當然最爲重要的是,無論是從大尺寸的方形外觀,還是其所搭載的心臟健康、睡眠健康監測功能上來看,華爲手環6都與價格高得多的華爲Watch Fit無限接近,甚至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華爲Watch Fit,你能看出它和華爲手環6的區別嗎?
然而關注可穿戴市場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實際上小米與華爲兩家此前分別都有推出過各自的“基礎手錶”產品線。比如小米旗下有Redmi Watch、有小米手錶Color,而華爲旗下自Watch 2(搭載谷歌Wear OS系統)之後,熱賣的Watch GT及Watch Fit等產品,本質上都是不具備第三方APP擴展能力,且功能較爲固定的“基礎手錶”。
於是乎,這樣一來新的問題自然就浮現了出來。當小米與華爲旗下的新品手環配備了大尺寸屏幕,並大幅強化了運動和健康監測功能,甚至在許多細節設計上都對標了自家定位更高的可穿戴產品,但價格卻依然維持在200多元左右時,實際上也就相當於手環新品與“基礎手錶”老機型之間,產生了明顯且強烈的競爭關係。
手環大升級背後,高價“大號手環”或降溫
很顯然,對於任何一家成熟的廠商來說,讓自家更便宜的新品威脅到至今依然在售、且價格高得多老機型,都是決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更何況同樣的事情短時間內連續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品牌上,顯然就不太可能是巧合,而是隻能解釋爲各品牌“不約而同”地對腕上可穿戴產品進行了一次產品定位的調整。
至少兩年前,就已經有多個廠商提出了“智能手錶不應是大屏手環”的說法
其實早在兩三年前,當一些廠商開始推出具備智能手錶外觀,但性能較低、功能不可擴展,且價格相對於完整“智能手錶”(市場價基本在2000元以上)低出一大截的產品時,這種新的表型可穿戴產品就曾遭遇過不少爭議。一部分消費者,並且包括IDC就認爲,這樣的產品空有與智能手錶近似的外觀,但從硬件成本及技術難度上來說,充其量也就比當時的手環強一點點,因此不能算是“智能手錶”,只能算是“特殊造型的大屏手環”。
在那個時候,相關廠商對於這種說法當然是矢口否認的。但如今看來,當新一批的手環產品頂着“手環”的名號、賣着手環的價格,卻在功能與性能上追平了此類“基礎手錶”時,實際上也就已經印證了消費者數年前的猜測。即不能安裝第三方軟件、功能固定的那些所謂“智能手錶”(基礎手錶),本質上確實就是表型“手環”。
那麼,爲什麼廠商要選擇如今這個時機、借新產品來“自曝”呢?根據IDC的相關分析、以及我們三易生活對腕上可穿戴設備市場近年來的觀察看,這很有可能意味着價格虛高的表型“大號手環”將會被逐步放棄,並且與此同時,成本與售價更高、但功能也真正全面、可擴展的“智能手錶”,將會重新成爲腕上智能可穿戴市場的主流方向。
生態鏈需求,或促使高端智能表市場復興
事實上,這一趨勢在2020年就已經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了。2020年3月,OPPO發佈了旗下首款智能手錶產品OPPO Watch,其與當時市場上的“主流做法”不同之處在於,其從一開始就定位在了全功能、可擴展的真·智能手錶領域。並且後來的OPPO品牌戰略發展路線也證明,從一開始就做真正的可擴展智能手錶,確實一個明智的選項。
因爲OPPO Watch不僅隨着數次系統更新變得越來越智能,更重要的是高性能硬件和可擴展的系統,使得其無縫地融入了OPPO後來的智能家居體系中,與OPPO電視、OPPO手機、OPPO 5G CPE、以及更多的生態鏈設備實現了聯動控制能力。
而到了2021年,性能強大、功能豐富的“真智能手錶”,更是眼見即將迎來多款重量級新品。其中既包括每年都在更新換代,但今年產品形態可能格外不同的三星新款Galaxy Watch,也包括目前系統界面已經被曝光,疑似採用全新設計,重回兩三千元定位的華爲Watch 3。它們的共同特點就在於都放棄了此前偏向“輕智能”的系統,轉而採用更加複雜的軟硬件設計,以實現強大的第三方APP擴展能力,並加入了獨立eSIM通信模塊,同時也更好地在各自的IoT戰略中扮演腕上設備控制中心的角色。
2019年的初代小米手錶,就將可擴展性和AIoT聯動作爲了賣點
畢竟,“大號手環”雖然市場叫好又叫座,但它賣的再好,廠商也只不過是在賣手環而已。但對於全功能的“真智能手錶”來說,它背後的生態系統,聯動IoT設備的潛在規模與盈利能力,卻顯然是功能固定、性能孱弱的“表型手環”和“基礎手錶”無力承託的。因此當建設生態系統的需求超越了單純一兩款腕上設備的銷售目標,“基礎手錶”被配置大幅升級,但價格依然低廉的手環“背刺”,實際上也就只不過是廠商爲了新一步的戰略安排,而設計好的“劇本”罷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