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區:昔日礦山跡地“披綠裝” 水“清”氣“新”野生動植物“活”起來

來源:環球網

攀枝花市西區——四川省老工礦區之一。近年來將新發展理念融入共同富裕試驗區建設中,讓關注生態、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和諧共生成爲全民的共同行動,不斷拓展、豐富綠色空間。

時下,順着秋色走進西區,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江清流、兩岸秀色、花果連枝、滿眼錦繡的大美景象。

(西區河門口公園發現的桃花水母 林濤 攝影)

桃花水母在水體公園“活”起來

8月下旬,“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現身攀枝花西區河門口公園,成爲市民見面和微信羣裡熱議的話題。

“世界級瀕危物種現身老工礦區實屬罕見。”西區園林綠化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鄭大泉說,桃花水母對水質量要求非常高,而且還只生活在清潔的江河、湖泊之中,是一種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作爲建市初期定位的能源、建材和工業原料基地,“那個年代”的西區山上林木銳減,水土流失加劇,金沙江兩岸的荒山可謂“觸目驚心”,金沙江水更被人們戲稱爲“一條‘黑龍’向東流”;風沙漫天、污水橫流成爲常態。

“痛定思痛”,正視問題,面對現實,西區黨委、政府一馬當先,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走好“綠色轉型之路”,明確提出建設“山水靈秀新城”,其中一大重點就是做好“水文章”,山上“披綠裝”。

做好“水文章”,關鍵要讓水“活”起來。近年來,西區強化河湖長制組織體系建設,加強河湖管理保護,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維護河湖健康生命。自2020年金沙水電站下閘蓄水以來,形成近30公里的高峽平湖,成爲西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如今的金沙江地表水環境質量常年保持一類水質,而西區段的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連續3年達到一類標準,優良率達100%。水潤萬物生,西區的水靈性漸顯。西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李佈德說,在金沙江、把關河等江河裡,曾一度絕跡的一些魚類也開始出現。

(蘇鐵大孢子葉中的種子 黃寶亮 攝)

上山“披綠裝” 萬年蘇鐵在保護中“復甦”

在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蘇保區),孕育了整個夏天、經蘇鐵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人工授粉的攀枝花蘇鐵雌株,“心事”再也藏不住了:橙黃的種子偷偷從大孢子葉中冒出頭來。這出自“名門閨秀”的種子光滑油亮,有着富足和自豪的成色。

“因天生麗質,遭人覬覦,加劇了它的瀕危程度。”蘇鐵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楊永瓊幽默地說,攀枝花蘇鐵集榮寵於一身,它起源於2.7億年前,是種子植物的“老祖宗”。它見證了恐龍家族的興衰成敗,看過滄海變桑田,時間長河的歷練讓它淡定從容、睥睨四野。如今的蘇鐵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攀枝花蘇鐵一般生長在海拔1100多米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區。蘇保區也就依山而建,山下的攀鋼石灰石礦已在6年前就全部退出了。“其實是先有礦,再建的保護區。”楊永瓊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新的發展,由過去挖山開礦變爲如今封山育林,蘇保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攀枝花蘇鐵種子冒頭後,蘇保區的工作人員天天查看長勢,靜等瓜熟蒂落。

隨着生態修復和保護的有力推進,蘇保區野生動物種類近年來顯著增加。今年新一輪綜合科學考察發現,蘇保區脊椎動物增加到235種,而黃喉貂、黑翅鳶、白腹隼雕、遊隼、灰林鴞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也增加到了26種。

(遠眺風景如畫的攀枝花西區一角 王禹豪 攝)

生態好 珍稀鳥類重新飛回“老巢”

白鷺又叫做鷺鷥,是一種涉禽類的水鳥,喜靜,被列爲《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單。白鷺對自然環境的要求很苛刻,只有該區域長期保持空氣清新、水質清潔,加上植被豐富、氣候適宜,纔會造訪或安家。因此,它又被稱爲大自然的“生態檢驗師”,是大氣和水質的監測鳥,享有“環保鳥”的美譽。

“你看,人們在田裡農忙,它們則自由自在地在水庫邊覓食小魚小蝦,人與動物的畫面十分和諧。”動物攝影愛好者謝明彬對白鷺情有獨鍾。他說,現在飛來西區的不僅有白鷺,還有白胸翡翠、池鷺、綠鷺、蒼鷺等珍稀野生鳥類,它們在鄉村田野旁的水庫邊飛翔、嬉戲、覓食。

“我在西區還拍到過被稱爲‘中國最美小鳥’、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慄喉蜂虎,還有棕胸佛法僧等,這些鳥類都是比較少見的,希望更多的人愛護它們、保護它們。”謝明彬拿着照相機,一邊展示,一邊介紹說:“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一個地方環境好了,它們自己就會自然飛回來。”

目前,西區森林覆蓋率達45.2%,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4%。“我們將繼續探索生態美與共富並行,把綠色資源轉化爲新質生產力。”西區區委相關負責人說,讓石漠荒山和礦山跡地“綠”起來,讓江河湖水“清”起來,讓空氣“新”起來,讓野生動物“活”起來,讓西區綠色空間綻放異彩。

(王建明 文/圖攀西融媒周越 文麗雲 楊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