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談藝錄

潘天壽 雁蕩山觀瀑圖 年代不詳

近代中國的劇烈動盪,堪稱自古未有。真誠而敏感的藝術家,總是能夠感應時代的脈搏,勇於承受命運的壓力,並自覺地予以迴應。國畫大家潘天壽,以大寫意花鳥山水名世,在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諸大家之後,別開一重天地。潘天壽的作品,富於剛勁奇崛的氣象,以結構與格調取勝,這都與其筆墨追求有關,而深層根源在於潘天壽的人生與人格,切實關係到他對傳統和時代的切身理解與自覺迴應。在本質上,潘天壽不是職業畫家,而是具有道義感與責任感、追求理想人格的中國儒士。

——潘公凱

潘天壽先生和學生在一起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歷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浙江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等職。代表作有《雁蕩山花》《鐵石帆運圖》《小龍湫一角》《小龍湫一截》《雨霽》《朝霞圖》《雄視圖》《晴霞陶》《記寫雁蕩山花圖》《光華旦旦圖卷》《暮色勁鬆圖》《松石梅月圖》《梅月圖》等。

潘天壽 墨筆花圖 1931年

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善於作詩,尤擅指畫。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其大氣磅礴的氣勢與精於營造的佈局,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和強烈的現代感,因而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一起被譽爲20世紀“中國畫四大家”。在20世紀中國文化與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他從中國畫體系內部發現問題,從中西繪畫兩大體系的對比中把握中國畫的歷史發展脈絡,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主張,真正從學術上捍衛了民族文化,並以其傑出的實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傳統,對中國現代畫壇和中國畫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色易豔麗,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濟用色之難。——《聽天閣畫談隨筆》

中國畫向來重氣韻、重意境、重格調,同中國的詩一樣,靠的是胸襟、學問、修養。如果讀者看了一幅畫,讀了一首詩,亦能在胸襟、學養上有所提高和收穫,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畫,好的詩,可以使人超脫名利慾望的束縛。——1963年,對來訪學生語

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個人風格,要有獨創性。時代思潮可以有世界性,但表現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形式風格還是越多樣越好。——1965年,對輯者語

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雖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夢見。——《論畫殘稿》

筆墨技法,既然是我們民族繪畫藝術的特點,這種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畫家的創作經驗積累起來的,因此我們就須重視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將它繼承下來。不要沒有經過分析研究就輕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1955年, “在文藝思想討論會上的發言”提綱

畫事以奇取勝易,以平取勝難。然以奇取勝,須先有奇異之秉賦,奇異之懷抱,奇異之學養,奇異之環境然後能啓發其奇異而成其奇異。如張璨、王墨、牧駱僧、青藤道人、八大山人是也,世豈易得也哉?——《聽天閣畫談隨筆》

蘭竹清品,以只見其清爲貴。——題《蘭竹》

石頭是沒有思想的,但作家是有思想的。石頭給人的感覺是耿直,不與一般人同流合污,其實石頭不過是結實一些而已。由於作者思想耿直樸厚,就容易去選擇適合自己脾氣、觀念的石頭。又如說“歲寒知松柏之後凋”,松柏只是較耐寒而挺青,但骨氣強的知識分子與寒冷中的松柏會產生共鳴,這種無思想的對象在作品中都蒙上了思想意識的色彩了。——1963年4月,在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談“深入生活問題”

畫須神骨清曠,觀之如臨秋風皓月,高朗之氣沁人肺腑。若混濁靡俗,令人徒生躁熱。——《論畫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