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綠色資產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全球氣溫如果上升2℃,我們將每年面臨4個月的乾旱,珊瑚礁將從地球上消失。全球氣溫如果上升3℃,我們將面臨每年10個月的乾旱和森林大火,格陵蘭島上的冰蓋就會全部融化。”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委員唐丁丁介紹。

10月22日上午,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科技大會——向“新”而行 “E”創未來,金融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在北京舉行。

南都記者在現場瞭解到,論壇主題是金融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與會嘉賓和專家圍繞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話題展開研討,並最終形成共識:如果要爲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賦予一種顏色,那一定是綠色。

中國要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 2060年實現碳中和

UNEP(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今年初最新發布的《全球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到2030年,碳排放量必須減少28%才能將氣溫上升控制在2℃以內,要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以內則必須減少42%。然而,各國的行動都未能滿足這一需求。當前的氣候政策將導致本世紀氣溫上升3℃,如果各國全面落實其國家氣候計劃(NDC),則增幅將被控制在2.9℃。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委員唐丁丁介紹道,歐洲和美國已經實現了碳達峰,中國要到2030年才能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預計2030年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概爲100億噸,也有專家預測會高於這一數字。

但是歐洲和美國在達到碳達峰時,碳排放總計分別爲44億噸和60億噸。歐洲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有60年的時間,美國也有43年的時間,但中國只有30年的時間,中國碳排放的峰值高,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時間短。

時間緊、任務重,南都記者關注到,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頒佈了《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本)》。今年3月,央行、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在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這一央企成立。據瞭解,組建這一公司是黨中央着眼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

金融機構可爲綠色研發提供資金支持

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主席特別顧問張政偉在論壇上表示,現在企業又多了一條賽道,在卷質量、捲成本的同時,也要卷低碳。

在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等多位專家看來,綠色企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這類企業更需要資金、金融的支持。

唐丁丁在會上表示,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包括提供資金支持、促進技術創新和助力產業升級三個層面。比如:銀行可以通過提供信貸資金和發行債券等方式,爲新質生產力相關的企業和綠色轉型項目提供融資支持;金融機構可爲企業的綠色研發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包括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等業務;金融機構可以設立產業基金,支持特定產業的升級和發展,爲產業融合提供金融服務。

“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已有很多實踐和創新,這也大大推動了金融領域和金融工具的創新,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資本市場上去盤活很多既有的綠色資產,讓資金能夠形成一定的活力,讓它流動起來,從而推動更多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開發,而不是讓資金停滯在現有的綠色資產上。”唐丁丁還說。

國貨比亞迪憑藉自身努力助力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的案例被論壇引用。據瞭解,比亞迪在電池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發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大幅提高了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比亞迪還推出了電動公交車、電動出租車、電動卡車等,爲城市公共交通和物流運輸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瞭解決方案。

提及中國的電動汽車,論壇上多位專家給予了肯定的聲音,但也談到了當前出海難的問題。南都記者關注到,商務部曾公開回應,中國電動汽車增加了世界綠色公共產品的優質供給,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歐方的保護主義做法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不僅阻礙中歐貿易投資合作,延緩歐盟自身綠色轉型進程,還將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努力。

採寫:南都記者 楊文君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