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勝:需要研究納入M1統計範圍 更好反映貨幣供應的真實情況

財聯社6月19日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6月19日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傳統上,我們對金融總量指標比較關注,但也在不斷優化調整。過去,貨幣政策曾對M2、社會融資規模等金融總量增速設有具體的目標數值,近年來已淡出量化目標,轉爲“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隨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結構轉型,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信貸增長也在發生變化。貨幣信貸總量增長速度的變化,實際上是我國經濟結構變化,及與此相關聯的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變化的反映。

從總量的數學關係看,增速是增量與全部存量的比值關係。分子是當期的增量,分母是全部的存量。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這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一致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很多存量貸款效率不高,盤活低效存量貸款和新增貸款對經濟增長的意義本質上是相同的。

從信貸結構發生的變化看,當前近250萬億元的貸款餘額中,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佔比很大,這一塊不僅不再增長,反而還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貸款要先填補上這個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現爲增量,全部信貸增速要像過去一樣保持在10%以上是很難的。

從貨幣供應量的統計看,也需要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完善。我國M1統計口徑是在30年前確立的,隨着金融服務便利化、金融市場和移動支付等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重大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個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動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產品,從貨幣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納入M1統計範圍,更好反映貨幣供應的真實情況。

未來還可以繼續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當貨幣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爲需求約束時,如果把關注的重點仍放在數量的增長上甚至存在規模情結,顯然有悖經濟運行規律。需要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爲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註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