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年代》入選釜山影展 導演要求口音越裔演員講母語也會驚

阮安妮在《徘徊年代》飾演越南新住民。(傳影互動提供)

小野在《徘徊年代》拍攝現場與導演張騰元對話。(傳影互動提供)

《徘徊年代》雖然是新銳導演張騰元的首部長片,也是臺灣少數以新住民爲主、配角的影片,在入選臺北電影節入選國際新導演競賽後,今天又獲得一個好消息,就是《徘徊年代》獲選韓國釜山影展「亞洲之窗」單元。消息傳來讓導演張騰元相當興奮:「《徘徊年代》凸顯新住民與本地人的處境,也是跨文化共通的生存故事,我總希望這部電影,不只對臺灣這個移民社會有意義,更能以在地的多元經驗,去跟世界對話;所以入選釜山國際影展,也代表臺灣的包容力和省思觀點受到肯定。雖然疫情下無法親自去參加,但我相信電影會替我們訴說一切!何況韓國也有好多新住民,很期待《徘徊年代》會在當地引起共鳴。」

釜山影展策展人之一的樸成浩(音譯)對《徘徊年代》讚譽有加:「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演員也非常稱職,電影的寫實手法令人驚豔,看完電影也讓我陷入沈思:國籍的深沈含義是什麼,我們要如何讓世界成爲一個更好的地方。」

首部使用大量越南語拍攝的《徘徊年代》,張騰元耗費心力讓片中的越南籍演員調整出北越、中越、南越的口音區分,雖然片中兩位女主角阮秋姮和阮安妮都是越南嫁來臺灣的媳婦,但是因爲不同地區口音有所不同,導演爲了寫實還是要求來自北越的阮秋姮以中越的口音來演出角色,讓她說起母語覺得戰戰兢兢。因爲在每個細節都嚴格要求,造就了《徘徊年代》對於國界、土地的認同的議題上,深入探討臺灣這塊土地的衝突與包容。

當初因爲小野老師是優良劇本徵選的評審,看到張騰元的《徘徊年代》劇本,結合了90年代與新住民的題材,是完全沒有看過的角度,就吸引了他的目光。由於90年代正是臺灣經濟動能正在醞釀,卻又在新舊交替的混沌時期,而新住民題材雖然在電視戲劇內容中偶而有些着墨,但是以新住民爲主軸的劇本可以說是相當少見,讓小野老師非常鼓勵導演張騰元,也和他一起討論劇本的細節,就在這樣的因緣下,張騰元就鼓起勇氣,邀請小野老師擔任監製的角色。小野老師對於首次擔任監製工作一事也謙虛地說:「其實大家都以爲我還一直在電影圈,但是我做電影已經是80年代的事情了,不過因爲從創立臺北電影節之後一直都還是跟電影界藕斷絲連,也秉持着希望能夠支持年輕新銳導演的心情,對於騰元的邀約就欣然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