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國遭遇極端天氣,中國綠色技術助力全球低碳轉型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悅 記者 蔣天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近日發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球氣溫連續13個月創下新高,且連續12個月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攝氏度。今年6月爲有記錄以來的最熱6月。

進入7月以來,極端天氣繼續衝擊歐洲大陸。高溫、強降雨、洪水、乾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歐洲多地頻發,對多個產業產生負面影響,造成環境破壞與人員傷亡,對歐洲經濟復甦進程帶來衝擊。

極端天氣在7月繼續衝擊歐洲大陸

據英國《衛報》7月16日報道,南歐和東歐持續遭受了極端高溫,有些地方的氣溫比季節平均水平高出10攝氏度。巴爾幹地區白天氣溫普遍達到30至40攝氏度;比季節性正常溫度高出7攝氏度以上。夜間氣溫也將保持較高水平,通常會達到20攝氏度。

據美聯社7月16日報道,克羅地亞報告了亞得里亞海有史以來最高的氣溫,該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南部城市杜布羅夫尼克的溫度達到近30 攝氏度。在塞爾維亞,國家電力公司報告稱,由於使用空調,該國用電量創歷史新高。在土耳其,強烈的熱浪繼續席捲全國。入夏以來,該國南部和西部地區氣溫持續超過40℃,遠超往年正常溫度。

在炎熱乾燥且強風的天氣影響下,歐洲多地發生野火。據歐洲新聞網7月2日報道,希臘愛琴海東部島嶼希俄斯島和科斯島爆發的野火已造成5人受傷,緊急服務部門向希俄斯西部梅託希地區的人們發佈了疏散令,並派遣140多名消防員、8支專門撲滅山火的消防隊員、7架灑水飛機和3架直升機滅火。

除極端高溫天氣,北歐多個國家近期持續遭遇暴雨與洪災的衝擊。歐洲新聞網7月11日報道稱,瑞士、法國和意大利等地區暴雨引發洪災,造成多人死亡失蹤。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區的消防隊員稱,今年夏天到目前爲止,他們已經開展了約80次救援行動,疏散了數十人。

歐盟應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發揮力量

在極端天氣影響下,歐洲旅遊、‌能源、‌農業等多個產業受到不同程度上的衝擊。

旅遊業方面,根據歐洲旅遊委員會的數據,自 2022 年以來,前往南歐的遊客數量下降了10%;能源方面,據彭博社7月15日報道,極端高溫天氣使波蘭部分地區煉油廠面臨燃料供應緊缺的風險;農業方面,據彭博社報道,挪威計劃在2024年至2029年儲存至少8.25萬噸糧食,保障挪威全部人口(約550萬)3個月的消耗量,以應對潛在的氣候危機和糧食供應不足。

極端氣候爲何頻頻席捲歐洲?據歐洲新聞網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是影響氣候變化的兩個重要現象。厄爾尼諾通常指的是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偏高的現象,拉尼娜則與之相反。目前,全球正處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之間的過渡階段,二者都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溫異常變化的表現,會導致全球水資源分配不均,進而引發氣候異常。同時,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也令全球變暖不斷加劇,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氣候危機已經逐步進入岌岌可危的階段,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和長期性的議題,需要多數國家的共同支持。”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劉慧心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歐盟的綠色能源政策從目標設定和發展力度上依舊是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先行者,應在氣候變化這一全球緊急議題上發揮力量。”

然而,歐洲政策制定者面臨制定綠色戰略轉型的種種挑戰。據英國《金融郵報》7月15日報道,在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前後,歐洲各國的極右翼政黨在選舉中獲勝,而綠色政黨和自由派則遭受損失,歐盟於2020年推出的“歐洲綠色協議”和環境政策普遍受到攻擊,許多歐洲國家的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和能源價格危機都與此有關。

“目前歐盟內部已存在相關法規通過的困難。”劉慧心舉例說,今年6月通過的《自然恢復法》是全球環境政策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一大突破,但其在推進過程中遭遇了重重阻礙。未來也不排除歐洲極右翼政黨上臺後對各類氣候政策和環境政策的影響。(這)是未來全球氣候行動中的重大不確定性因素。”

劉慧心進一步分析說,“實際上,無論是左翼或者是右翼政黨上臺都要爲可能更頻繁發生的氣候災害做好準備,環境政策的必要性不應以政黨的更迭爲轉移,應當在合理的範疇內以科學爲基礎依據,對民衆和經濟社會作出科學決策。”

另據路透社7月10日報道,相關文件草案顯示,新成立的這一屆歐洲議會不太支持綠色議程,在是否廢除或加強綠色措施方面存在分歧,其中一些大型立法團體計劃修改歐盟在2035年淘汰排放二氧化碳汽車的計劃。

中國綠色技術助力多國加快低碳轉型

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呼喚各國加強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推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爲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向世界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10年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13年到2023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從67.4%下降到55.3%,累計下降12.1個百分點。

劉慧心分析稱,我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顯著成就離不開政策貫徹的有效性與技術創新和低碳產業的蓬勃發展。一方面,隨着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中國陸續建立健全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低碳政策的延續性得到保障,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有助於綠色低碳資源的積極調動和高效配置。另一方面,我國通過多年的自主研發實現了綠色低碳產業的顯著進展,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在2023年破萬億,是我國製造向綠色低碳領域轉型升級的顯著標志。

中國綠色技術的發展也助力多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以匈牙利爲例,多家中國汽車企業在匈設廠,極大促進了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及供應鏈的發展,使匈牙利成爲歐洲電動汽車和電池製造中心之一。

“中國綠色低碳轉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不過,劉慧心指出,綠色低碳轉型並非簡單一轉了之。“從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水平來看,我們依舊面臨着能源轉型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嚴峻壓力,綠色低碳轉型的空間仍舊很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